跳转到内容

改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改革(英語:reform[1]),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2]:25。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可能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中国歷史上的改革

古代

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改革,是中国历史早期的改革,大多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争霸战争的需要,大多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发展

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实行的“徙木立信”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的改革多是针对财政问题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等政权大多是进行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变革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改革,多是封建社会后期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并且针对各种社会矛盾、财政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改革。

近现代

清穆宗时期恭亲王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发起的洋务运动清德宗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资产阶级性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和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慈禧太后推行清末新政。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社会改革。

中國近代史上,革命與和平改革交替進行、平行發展;宗旨都是為改變君主專制,以某種近代民主制度取代[3]:4。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实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有兩種錯誤觀念,一是把革命僅視為暴力取得政權;二是將革命與和平改革對立,以為革命是推動歷史進步,改革是維護舊有統治秩序[3]: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的经济改革。凡是有助於改變君主專制,無論暴力或和平改革都應予肯定[3]:4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推行的土地改革以及1950年代实行的土地改革运动邓小平自1978年以後的改革開放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社会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改革

古代

近现代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萨摩藩武士,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上任后实行的一系列整顿使美国的经济走向了正轨

参考

  1. ^ 孙翠香. “利益博弈”中的变革力量:学校变革动力研究. 1 September 2014: 36– [2019-01-02]. ISBN 978-7-310-0456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2. ^ 李海明 (编). 波蘭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嘉言雋語. 《時人雋語》. 香港: 明報報業、樹福文化事業. 1989. 
  3. ^ 3.0 3.1 3.2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編纂委員會 (编). 〈總序〉.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