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御製五體清文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御製增訂清文鑒

御製五體清文鑑》是清朝中期乾隆末年(一说1794年)编成的民族语言辞书。该书收词包括、回[註⁠ 1]五种语言,是在《御製四體清文鑑》基础上增加维吾尔语而成。原书六函,36卷,2563页,分为正编(32卷)、补编(4卷)。按词义类别分为部(如“天部”)、类(如“天文类”),类下分则,共56部、318类、616则,共收词约18671条。每个词条有八栏,从上至下分别是满文、藏文、藏文的满文切音(转写)、藏语的满语对音(音译)、蒙古文、维吾尔语(察合台文拼写)的满语对音(音译)、汉字。

目前已知有四部,分别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雍和宫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大英博物馆,都是手抄本,无刊印本。1957年民族出版社把故宫本影印成三册本,共4596页,一般每页4个词条。1967年,日本学者将《鉴》整理并标注拉丁字母转写,出版一部《五體淸文鑑譯解》。1998年民族出版社《鉴》再版发行。总计有约18671个单词,共4973页。

书名

满文 藏文 蒙文 回文 汉文
ᡥᠠᠨ ᡳ ᠠᡵᠠᡥᠠ ᠰᡠᠨᠵᠠ ᡥᠠᠴᡳᠨ ᡳ ᡥᡝᡵᡤᡝᠨ ᡴᠠᠮᠴᡳᡥᠠ 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ᡳ ᠪᡠᠯᡝᡴᡠ ᠪᡳᡨ᠌ᡥᡝ᠈ རྒྱལ་པོས་
མཛད་པའི་
སྐད་ལྔ་
ཤན་སྦྱར་གྱི་
མཉཛུའི་སྐད་
གསལ་བའི་
མེ་ལོང་།
ᠬᠠᠭᠠᠨ ᠤ ᠪᠢᠴᠢᠭᠰᠡᠨ ᠲᠠᠪᠤᠨ ᠵᠦᠢᠯ ᠦᠨ ᠦᠰᠦᠭ ᠢᠶᠡᠷ ᠬᠠᠪᠰᠤᠷᠤᠭᠰᠠᠨ ᠮᠠᠨᠵᠤ ᠦᠭᠡᠨ ᠦ ᠲᠣᠯᠢ ᠪᠢᠴᠢᠭ᠌᠈ خان نينک
فوتوکن
بش قڛمی
قوشقان خت
مانجو ڛوزنينک
ايری مجين
ختی
御製五體清文鑑

注音

其中除满汉二文以外,有在单词词条旁边附注同义词的现象。例如蒙文词条加上这些同义词则总计约19503个单词。汉字部分约计有18145个单词,另有526个同上注文(“漢語同上”、“漢語亦同上”、“漢語同上連用”)。满文部分以满语北京方言为标准,记录当时的满语书面语,使用楷书人工纵排书写,词条末有标点符号(᠈ ),没有注音;汉文部分使用传统的繁体字字形,使用楷书人工纵排书写,词汇方面多有官话北京方言的特征,词条末无标点,没有注音;蒙文部分记录当时的蒙古语书面语,使用楷书人工纵排书写,词条末有标点符号(᠈ ),没有注音;藏文部分记录当时的藏语书面语,人工横排书写,乌金体字体(དབུ་ཅན),单行写不下的词语,按音节断音改行书写,词条末有标点符号();藏文原文下有满文切字,使用满文字母转写藏文字母,如此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写,使用小一号的满文文字大小书写,为了书写一些藏文的复合字母还特别创制了一些新的满文字母的书写形式(如 ng 的词头和后跟元音的词中形式);藏文的满文切字之下还有满文对音,因为藏文书面语与口语分歧较大,使用满文模糊地记录了当时拉萨前藏方言的藏语发音,也使用小一号的满文文字大小书写;回文部分记录的是当时维吾尔语的书面语言(人工横排书写的察合台语波斯体字体,单行写不下的词语,按音节断音改行书写,词条末无标点;回文原文下有满文对音,因为书面语察合台语与维吾尔口语语音分歧较大,使用满文模糊地记录了当时新疆东部地区的维吾尔语发音,语音方面有疆东哈密吐鲁番发音的特征[參⁠ 1],记音使用小一号的满文字母进行转写

例词

《御製五體清文鑑》正文天文类首页,《鑑》每页四词,满、蒙、藏、回、汉五文上下排列,其中藏文下有满文转写、音译二行,回文下有满文音译一行
乾隆年间成书)

以下为辞书正文第一部分“天文部”第一页的第一词条“”的词译:

满文 ᠠᠪᡴᠠ᠈
藏文 གནམ།
藏文切字 ᡤᠨᠠᠮ
藏语对音 ᠨᠠᠮ
蒙古文 ᠲᠩᠷᠢ᠈
察合台文 آڛمان
察合台语对音 ᠠᠰᠮᠠᠨ
汉文

注释

    註:

  1. ^ 实际上是书面察合台語,辞书中称为“回文”。察合台語是现今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的原语,虽然口语上早在察合台汗國灭亡后就开始异别,但作为二语共同的书面语一直使用到1920年代。此外,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回回语”另可泛指回鹘语高昌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来自西域的言语。

参考文献

    參:

  1. ^ 《五体清文鉴》编纂过程及维吾尔文辞条研究概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5年7月, 第25卷 (2005年第三期(总第35期))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