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四译馆
会同馆、四夷馆、四译馆、会同四译馆,是古中国元、明、清三朝朝廷专司接待来华朝贡使者的官方机构。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为了言语上沟通的方便,特别编纂了多部《华夷译语》辞书。
历史
中国史上各朝各代的朝廷都有着长期对外交涉的传统,在与来华朝贡的使者交涉的过程中以及往来书信的读写过程中,有必要培训精通外文和汉文的翻译人才,兼用于接待来华使者并负责安排其在华的伙食住宿等问题。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设立了会同馆,负责口譯。明·洪武年间,在南京应天府的原南京公馆馆内设会同馆。永乐六年(1408年)在北京顺天府重设会同馆[註 1]。正统六年(1441年)按照馆址位置分为南北二馆,南馆三所,北馆六所[註 2]。而后该馆不断扩增,截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属馆十八处,包括朝鲜馆(朝鮮語)、日本馆(日语)、琉球馆(琉球语)、安南馆(越南语)、真腊馆(高棉语)、暹罗馆(泰语)、占城馆(占語)、爪哇馆(爪哇语)、苏门答喇馆(亚齐语)、满剌加馆(马来语)、达达馆(蒙古语)、回回馆(波斯语)、畏兀儿馆(察合台语)、西番馆(藏语)、河西馆(河西语[註 3])、缅甸馆(缅甸语)和云南百夷馆(云南傣语)[註 4]。
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北京顺天府首设四夷馆,专门负责笔译,隶属翰林院,选取国子监生培训。下分八馆:鞑靼馆(蒙古语)、女直馆(女真语)、西番馆(藏语)、西天馆(梵语)、回回馆(波斯语)、高昌馆(察合台语)、百夷馆(傣语)、缅甸馆(缅甸语)。正德六年(1511年)增设八百馆(傣沅语)[參 5],万历七年(1579年)增设暹罗馆(泰语),共为四夷馆十馆[註 5]。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人入关,因忌“夷”字,而将四夷馆更名为“四译馆”,百夷馆更名“百译馆”,因女真语早已演变为满语,且朝廷上的满族人多通晓蒙古语,所以撤销鞑靼馆和女直馆,剩下西番、西天、回回、高昌、百译、缅甸、八百、暹罗八馆。乾隆十三年九月(1748年)乾隆皇帝在学习藏文的过程中审阅《西番译语》,下令合并会同馆、四译馆为一会同四译馆,并按照收词量高且较全面的四译馆版《西番译语》,重新编纂各馆《译语》[註 6]。会同四译馆下分西域馆、百译馆二馆,前者包括原西番、西天、回回、高昌四馆,后者包括原百译、缅甸、八百、暹罗四馆。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趁蘇祿蘇丹國使者来华,增设苏禄馆(苏禄语)。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南掌馆(老挝语)。苏禄、南掌二馆隶属百译馆。
建筑
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横东街的华严庵,据考证是原“会同四译馆”旧址。2008年3月,在宣武区大吉片拆迁中,华严庵被毁灭性拆除。此后在南横东街与菜市口大街交口处的东北角复建(实际上是新建),被开发商出租开作饭店。[參 8]
會同四譯館
- wikisource:zh:華夷譯語 - 達達館(蒙古語)
- 華夷譯語(一) - 暹羅館(泰語) 天文門。
- 華夷譯語(二) - 緬甸館譯語 緬甸館來文(緬甸語)通用門。
- 華夷譯語(三) - 百夷館(雲南傣語)天文門。
- 華夷譯語(四) - 百夷館(雲南傣語)天文門和地理門。
- 華夷譯語(五) - 回回館《回回館雜字》(波斯語)天文門。
- 華夷譯語(六) - 回回館《回回館雜字》(波斯語)天文門和地理門。
- wikisource:zh:使琉球錄_(蕭崇業)/附#.E5.A4.B7.E8.AA.9E - 使琉球錄 夷語 夷字
- 0-使琉球录-明-陈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女直館》(女真語) 《女真譯語》《女真館雜字》在 Die 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čen by Wilhem Grube by Wilhem Grube 《女真字和女真語》作者:葛祿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2]
注释
- ^ “辛巳設北京會同館,改順天府燕薹驛,爲之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參 1]
- ^ “國改南京公館爲會同館。永樂初,設會同館於北京。三年,併烏蠻驛入本館。正統六年定爲南北二館。北館六所,南館三所,設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内以副使一員分管南館。弘治中照舊添設禮部主客司主事一員,専一提督。”[參 2]
- ^ 《河西馆译语》以及《河西馆杂字》所记载的语言为明朝中期河西走廊地区所使用的官方语言,现代语言学家总结其词汇含有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西夏语的成分。当地在两宋时期隶属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然而西夏被蒙古灭亡时曾遭受惨重的大屠杀以及民族迁徙,当地又多被蒙古贵族所占用。其后又被由西而来的突厥语民族伊斯兰化。二百余年后河西地区的语言含有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西夏语的成分不为奇怪。但这种语言的归属至今仍无法设定,也不明现代的某种语言是否有继承关系,所以简称为“河西语”。[參 3]
- ^ “凡通事額員,成化五年奏定,小通事額數,總不過六十名。遇有病故及爲事等項革去職役者,照缺補。若事繁去處丁憂有過三名者,量補一名,計四夷一十九處額設通事六十員名。
- 朝鮮國 五員名
- 日本國 四員名
- 琉球國 二員名
- 安南國 二員名
- 真臘國 一員名 成化二十年添一名,後以空閒倶不補
- 暹羅國 三員名
- 占城國 三員名
- 爪哇國 二員名 後倶不補
- 蘇門荅剌國 一員名 後不補
- 滿剌加國 一員名
- 達達 七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一名
- 回回 七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一名
- 女直 七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二名
- 畏兀兒 二員名
- 西番 五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二名
- 河西 一員名 成化二十二年添一名、後倶不補
- 緬甸 一員名 後不補
- 雲南百夷等處 六員名”[參 4]
- ^ “凡四方番夷翻譯文字,永樂五年設四夷館。内分八館,曰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選國子監生習譯。宣徳元年兼選官民子弟,委官爲教師。……正徳六年増設八百館。萬暦七年増設暹羅館。取本國人爲教師,選世業子弟習學。”[參 6]
- ^ “乾隆十三年九月……谕。朕阅四译馆所存外裔番字诸书,虽分类音译名物,朕所识者,西番一种,已不无讹缺。因思象胥鞮译,职在周官,輶轩问奇,载于汉史。我朝声教四讫,文轨大同。既有成编,宜广为搜辑,加之核正。悉准重考西番书例,分门别类,汇为全书。所有西天及西洋各书,于咸安宫,就近查办。其暹罗、百夷、缅甸、八百、回回、高昌等书,著交与该国附近省分之督抚,令其采集补正。此外,如海外诸夷,并苗疆等处,有各成书体者,一并访录。亦照西番体例,将字音与字义,用汉文注于本字之下,缮写进呈,交馆勘校,以昭同文盛治。著傅恒、陈大受、那延泰总理其事。”[參 7]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