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郡,中国古代的郡。
建置沿革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郡為東海國、蘭陵國,以封司馬越、衛瓘。蘭陵國治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兰陵县西南),屬徐州,領承、蘭陵、昌慮、合鄉、戚五縣,辖境约今山东省枣庄市大部及兰陵县西南[1][2]。晉懷帝永嘉中,徙封蘭陵公於江夏郡,東海王司馬越增封蘭陵郡[3]。
後趙六年(324年),攻取東晉蘭陵郡。趙武帝時,改蘭陵郡為武興郡。晉穆帝永和七年(351年),收復蘭陵郡,永和十一年(355年)又為前燕所取,後又收復。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攻取東晉蘭陵郡。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收復蘭陵郡[4]。
至劉宋時,蘭陵郡僅餘昌慮、承、合鄉三縣[1]。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蘭陵郡入北魏。東魏初,廢蘭陵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年),復置蘭陵郡,治承城,領昌慮、承、合鄉、蘭陵四縣[5]。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昌慮、合鄉、蘭陵三縣併入承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蘭陵郡,承縣直屬徐州。[4]
人口
行政長官
蘭陵相(291年-300年代)
蘭陵內史(300年代-324年)
蘭陵太守(351年-530年代)
蘭陵太守(547年-577年)
蘭陵郡守(577年-583年)
國主
- 蘭陵成公衛瓘,291年追封。
- 東海孝獻王司馬越,291年-311年在位,永嘉中始以蘭陵郡為東海國的支郡。
- 東海世子司馬毗。
- 東海哀王司馬沖(繼子),?-341年在位,324年封土失陷。
註釋及徵引文獻
- ^ 1.0 1.1 1.2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太平寰宇記》卷23〈河南道·忻州承縣〉:「承縣……本漢舊縣……晉惠帝分東海之蘭陵、承、戚、合鄉、昌慮五縣置蘭陵郡,理承城。」
- ^ 《宋書·卷六十·列傳第二十》
- ^ 4.0 4.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 5.0 5.1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6.0 6.1 《晉書·卷一百·列傳第七十》
- ^ 《資治通鑒·卷一百·晉紀二十二》
- ^ 《資治通鑒·卷一百三·晉紀二十五》
-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
- ^ 《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徐之范墓誌
- ^ 《南齊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六》
- ^ 《魏書·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
- ^ 《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 ^ 15.0 15.1 《魏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 ^ 《周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平西元王墓誌銘
- ^ 《魏書·卷十六·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 ^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
- ^ 《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五》
- ^ 《新唐書·卷七十三上·表第十三上·宰相世系三上》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封延之妻崔长晖墓誌
- ^ 《隋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一》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