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路
| ||||||||||||||||
---|---|---|---|---|---|---|---|---|---|---|---|---|---|---|---|---|
命名緣由 | 附近的一德学社 | |||||||||||||||
類型 | 普通公路 | |||||||||||||||
道路長度 | 1.15公里(0.71英里) | |||||||||||||||
车道数 | 3车道 | |||||||||||||||
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越秀区 | |||||||||||||||
附近主要建築物 | 石室圣心大教堂 万菱广场 广州市儿童公园 | |||||||||||||||
起點 | 泰康路 | |||||||||||||||
終點 | 和平東路 | |||||||||||||||
建造 | ||||||||||||||||
通車日期 | 1920年 |
一德路是廣東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位於泰康路以西,和平東路以東,長1,150米,宽15-17米。因路旁有明、清时代“一德學社”而得名,出自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的“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歷史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廣州構築外城。今一德路為“新城”南城牆所在地,新城八城門中,今一德路地段有五仙門、靖海門,城門外則為珠江。清朝兩廣總督署就設在該地段(今石室)。咸豐六年(1865年),英、法軍艦炮轟總督署,府衙夷為平地,其後法教會在府衙廢址建起天主教聖心堂、學校和慈善堂[1]。
明清時期一德路俗稱“三欄”(即果欄、菜欄、魚欄),現在一德路還有一条内街叫做“果菜新街”。一德路賣海味,至少有百年历史。20世紀初廣州清拆新城城牆,在城基上建築馬路,但拆城先於泰康路,遲於老城文明路,1920年落成。
清末的穀欄在一德路西端(仁濟路口),也叫穀埠。民國初年,穀欄移到了一德路東端(五仙門),光復後又一度移到東堤。廣州最大的果欄、菜欄、鹹魚欄都集中一德路南側(清代城牆之外),廣州人一說“去三欄”,就知道是去一德路[2]。
廣州市鹹魚商業同業公會於1946年在一德中路271號成立,後當局劃一德路265-295號鋪尾荒地為鹹魚市場[3]。 共和國初期,一德路仍有果、菜、鹹魚三欄,鹹魚欄尤為興旺,乃省內最大的鹹魚市場。1960年代後,逐步被乾果副食品取代[1]。
共和國後公私合營,1965年廣州市在一德路成立廣州市副食品批發公司,此地的京果、乾雜菜副食品業由私營轉變成受政府完全控制的經營業務[3]。
有说法称原先这里的街道十分杂乱,清末重新规划,把相邻的几条横街打通成一条马路。
特色
長久以來,一德路以乾果、海味雜貨店總匯街道聞名,在珠三角乃至東南亞地區有一定知名度,每年尤其臨近農曆新年,生意特別興旺。及後玩具文具精品批發業亦在一德路成行成市,多間批發零售商業大廈興建開業,亦在區内聞名。另外,天主教廣州教區最著名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位於一德路東段,亦是遊客必到之處。而新興建的兒童公園亦座落於一德路西段,更增加了此路段的人流量。
由于一德路及周边批发市场密集、街道狭窄、人流量大、无牌电动车三轮车乱穿乱停,导致环境拥挤不堪。尤其是海鲜干货批发市场,散发各种异味,地面亦常有污渍。政府曾多次整治环境,但效果有限。
建築方面,一德路尚存部分騎樓建築,而一德路西段騎樓經過翻新雖得以保存,卻已不復原貌。
俗語
一德路是廣州一條重要的街道,而廣州人以含有數目字“一”至“十”的地名串成的順口溜,便是以“一德路”開始。
即一德路、二沙頭、三元里、四牌樓、五仙觀、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馬路、九曲巷、十甫路。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顺序由東往西排列
兩旁的主要建築物/機構
- 地鐵二號綫海珠廣場站
- 海印繽繽廣場
- 萬菱廣場
- 石室聖心大教堂
- 一德誼園精品文具批發市場
- 地鐵六號綫一德路站
- 山海城
- 國際玩具城
- 中港玩具城
- 兒童公園
公共交通
均在鄰近一德路位置設有出口。
參見
參考
- ^ 1.0 1.1 越秀區志·行政街道
- ^ 一德路:幽兰不及油栏香. 廣州文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 3.0 3.1 新快報. 一德路,百年积淀专业街.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