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iyuwj/沙盒/7
29°52′25″N 121°32′09″E / 29.87361°N 121.53583°E
天一阁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宁波市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至清、民国 |
编号 | 2-31 |
认定时间 | 1982年 |
天一阁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月湖西侧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阁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典籍,其中不少为孤本和善本,对后世其他藏书楼的兴修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天一阁一度藏书7万余卷,但1840年以后,由于吏治腐败、盗窃和自然损毁,至1949年,书籍仅存1.3万余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查访和募捐,阁中藏书达到30万卷[1]。1982年,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历史和知名度,天一阁也成为宁波城市的象征[2]。
历史
创立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进士,曾在湖北、江西、广西、福建、云南、陕西、河南等地为官。与当时士大夫风行的爱好相同,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曾经任职的众多地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藏书收集来源。每到一地,范欽均会收集和抄录当地的刻本。而身居高位则为范欽提供了接触大量官方文书的机会,使得天一阁藏书中有其他藏家无法获得的军令、奏疏、条例等收藏。范欽对明代当朝的实录、登科录、地方志、诗文集等当时藏书家视为“三式之书”而不予收藏的书籍尽心收录,使之成为日后天一阁重要的收藏,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他处难以觅得的重要资料[3][4]:1667-1668。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又名“一吾庐”。辞官归家之后,范钦在月湖西侧的芙蓉洲建造住宅,又在宅东建造新的藏书楼。藏书楼初建时尚未命名,范钦观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认为其中包含的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含义与自己的藏书楼十分契合,于是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注 1][5][4]:1669[6]。
传承与发展
1585年,范钦去世。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3]。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7]。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8]。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9]。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3]。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10]。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欽八世孫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11],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且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从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12]。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閣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13][14]。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3][10]。
战乱、损失与重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8]。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3]。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8]。
尽管遭遇社会动荡,范氏后人和宁波热心人士对天一阁的关注没有停止。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宝书楼东墙倾颓,范氏后人无力维修。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与范氏后人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负责天一阁的维修和扩建事宜。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力量全面介入天一阁管理。在委员会主持下,藏书楼得到了修缮。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被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15]:4-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在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主持下,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1939年4月12日,藏书改由浙江省教育厅代管,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16]。
公藏时期
渡江战役前夕,周恩来曾指示保护天一阁。1949年5月占领解放军宁波后,第二十一军曾派兵保护天一阁[4]:1708。1949年6月9日,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天一阁,并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范氏后人范盈性、范鹿其成为公职人员。宁波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管理部门也从各个渠道征集古籍,使得天一阁藏书得到丰富[4]:1673。文化大革命时期,天一阁藏书处于封存中,并未受到损失,部分藏书家为防止自己的藏书遭到破坏,将藏书捐赠给天一阁保存,使得藏书不降反增。但由于红卫兵闯入,阁中部分雕像、楹联、匾额遭到破坏[17]:50-54。1981年,阁中书籍迁移至新书库保存,原藏书楼不再藏书,仅作展示功能。次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天一阁已经拥有藏书30万卷,并仍在增加,同时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部门[3]。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籍得到数字化,供在线查阅[18]。
建筑
宝书楼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藏书楼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1平方米。下层为厅堂,上层藏书。依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下层六间,上层一间,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层正中匾额为《九成宫醴泉铭》集字,屋内楼板和桁条绘制水波、水草等形象,寄托防火的愿望[19]:26,29。上层不用板作分隔,仅用书橱隔断。六间中,最西一间为楼梯间,最东一间为隔绝潮气而空置,其余部分藏书。正中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王相原所书“宝书楼”匾额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阮元所题“天一书藏”匾额。1934年重修时,在阁下藻井绘制仿《营造法式》式样的彩画,照壁门加刻黄宗羲和全祖望所作的两篇《天一阁藏书记》[4]:1670。藏书楼与生活区分开,墙门不相对。楼周围留有空地,并修筑围墙。与此同时,藏书楼和周边充分设置安全出口用于疏散。这些细节提高了藏书楼的防火能力,也为后世藏书楼所参考[20]。
附属园林
宝书楼前为天一池,蓄水以备火灾时需要。相传池水与月湖相通,以保证水量源源不断。池边原有“天一池”碑刻,但碑和拓片均不知去向,仅存背面《天一池记》拓片。池北有石栏,东、西、南则被假山环抱,假山外筑有围墙。假山上的“天一池”三字,为民国重修时依照唐玄宗《纪太山铭》集字刻成[17]:4。假山东部有一方亭,原名“揽胜”,上有楹联“开径望三益,高谭玩四时”。西侧临水原有茅亭名“漱润”,民国时改为瓦亭,并更名“兰亭”,在西壁刻丰坊临摹的《兰亭集序》。相传假山和亭均为范钦曾孙范光文所建,假山与亭构成“福禄寿”三字,并有“九狮一象”的象形[17]:12。
范氏故居
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1829年,为两层四间楼房,门前有范氏后裔范永祺所写楹联“家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故居南面的大门“司马第”为1996年复建,门前8块旗杆石为明代遗物[19]:22,157。
东明草堂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得名于范钦别号,又名“一吾庐”。原建筑为五开间,为范氏司马第前宅中厅和客厅,现已不存。现有建筑为1980年从观音寺迁建的清道光年间建筑,为单层三开间硬山顶,南侧照壁为现代增建的蚌壳堆塑獬豸[19]:14,15,20。
藏书
天一阁自范钦藏书开始即编有书目,现存较全书目为清代康熙年间《天一阁书目》,共记录藏书5028部,共计16900本,然而该目录仍不完整,且并未包含进士登科录等书目,因而实际藏书应当大于此数[17]:14-17。自清乾隆年间献书起,藏书开始外流,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阮元为天一阁编目,共辑录图书4094种,共53799卷[15]:40-4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掠走部分书籍。太平军占领宁波期间,小偷将书倒卖于造纸作坊。至1884年薛福成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记录藏书2152部,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8]。
初藏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更珍贵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后续收藏
管理制度
流散与收集
民间传说
清人谢堃在《春草堂集》中记叙了一个与天一阁有关的爱情悲剧。相传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之女钱绣芸爱书,久闻天一阁藏书丰富,欲登楼阅读,因而便托知府做媒,嫁给范钦后人范邦柱。但由于范邦柱并未掌管藏书楼,且族规禁止妇女登楼,竟郁郁而终。临终时,钱绣芸告诉丈夫,愿来生成为芸草,与书香为伴[21]。
影响
建筑
由于乾隆谕旨皇家藏书楼仿造天一阁格局,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的文渊、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均仿造天一阁的格局[14]。此外,众多民间藏书家的藏书楼也依照天一阁建造。其中包括卢址的抱经楼等[22]。美国罗得岛大学孔子学院建筑也结合了天一阁和北京恭王府的风格[23]。
文化
当代宁波籍文化人士余秋雨曾在其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收入《风雨天一阁》一文,用散文的笔法记叙了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24]。由黄磊导演,黄磊、马伊俐、范冰冰、耿乐等著名演员主演的古装电视剧《天一生水》以天一阁藏书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25]。由于天一阁的知名度,这座藏书楼也成为代表宁波的重要符号。2009年,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被确定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的“书藏古今”便与天一阁有关[2]。
保护与展示
注释
- ^ 此说依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的说法。另有乾隆杭州织造寅著上奏,称凿池时土中似有“天一”二字,范钦因而悟得“天一生水”的道理
参考资料
- ^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 宁波档案局. 2008-09-19 [2011-05-10].
- ^ 2.0 2.1 孙世云 赵丹丹. 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国宁波. 中国宁波网. 2009-08-20 [2011-05-10].
- ^ 3.0 3.1 3.2 3.3 3.4 3.5 骆兆平. 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前景.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7, (2).
- ^ 4.0 4.1 4.2 4.3 4.4 第三十编 天一阁.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07. ISBN 978-7-213-06170-7.
- ^ 袁慧. 知人论世话范钦——兼论范钦的藏书思想和学术造诣. 天一阁博物馆. [2011-05-10].
- ^ 第四十一卷 文物古迹. 宁波市志. 中华书局. 1995: 2446–2448. ISBN 978-7-101-01507-2.
- ^ 天一阁博物馆简介.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09-14 [2011-05-10].
- ^ 8.0 8.1 8.2 8.3 刘水养. 天一阁藏书及社会贡献史考略.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5).
- ^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
- ^ 10.0 10.1 诸焕灿. 天一阁与五桂楼藏书借阁制度之比较. 天一阁文丛.
- ^ 天一阁进呈珍本数量据骆兆平《天一阁进呈书目校录》所增补书目。
- ^ 崔富章. 天一阁与《四库全书》——论天一阁进呈本之文献价值.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38: 148–155.
- ^ 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卷七九
- ^ 14.0 14.1 乾隆《文渊阁记》
- ^ 15.0 15.1 骆兆平. 天一阁藏书史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3253-979-6.
- ^ 李广华 贺宇红. 1939·天一阁之痛. 《中华遗产》. 2007, (8): 116–123.
- ^ 17.0 17.1 17.2 17.3 骆兆平. 天一阁杂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25-8124-5.
- ^ 王路. 天一阁新书库落成 古籍数字化启用. 宁波日报. 2010-12-09 [2011-05-10].
- ^ 19.0 19.1 19.2 龚烈沸. 话说天一阁. 宁波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43-674-4.
- ^ 肖方. 天一阁——古代藏书楼防火之典范. 中国消防. 2016, (2).
- ^ 虞琰. 话说国保的故事-香芸芳魂伴书藏 (PDF). 宁波日报. 2006-12-14: A10 [2011-05-10].
- ^ 徐雁. 论天一阁的文化影响力.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8, (4).
- ^ 李月红 王婷. “第一藏书楼”天一阁将在美国大学仿造. 浙江日报. 2007-03-15 [2011-05-10].
- ^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01年第2版. 东方出版中心. : 128–143. ISBN 7-80627-698-X.
- ^ 董芳. 看《天一生水》感受命运无常 众明星吐露心事. 新快报. 2005-06-24 [20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