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虎牢关之战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虎牢关之战曾於2012年8月31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此條目為第十次動員令世界各地的作品之一,而此條目是一篇達標條目。 |
新条目推荐讨论
- “三英战吕布”发生在《三国演义》的哪一场战役中?
- (+)支持--茶壺(留言) 2012年8月28日 (二) 01:12 (UTC)
- (+)支持-- 豆腐daveduv留言 2012年8月28日 (二) 09:12 (UTC)
- (+)支持--chaus(留言) 2012年8月28日 (二) 12:34 (UTC)
- (+)支持--Iflwlou [ M { 2012年8月28日 (二) 16:29 (UTC)
- (+)支持--龍威(留言) 2012年8月28日 (二) 23:08 (UTC)
- (+)支持--Amazingloong ☏ 2012年8月30日 (四) 09:43 (UTC)
- (-)反对:關鍵性的“歷史性”沒有任何參考記錄。--語句不通順不舒服斯基┣●┫不想屌我敬請留言呐親 2012年8月30日 (四) 21:19 (UTC)
- 孙坚大谷关之战的史料不是有了么。后汉书也有记录的。——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02:41 (UTC)
- 那是讲的孙权在其他战役打败了董卓,与虎牢关之战没有任何关系,其他的关键性的“1.虎牢关直至初唐才有人驻防; 2.刘、关、张并未参与联军。当时他们正在下邳与黄巾军余党战斗,2年后战败,才投奔公孙瓒。”没有来源。——語句不通順不舒服斯基┣●┫不想屌我敬請留言呐親 2012年8月31日 (五) 02:50 (UTC)
- 这是正史和演义中联军和董卓交战史的对比。演义中刘关张和吕布大战虎牢关是假,孙坚和董卓大战大谷关是真。刘关张的真实经历:“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不过虎牢关的事,比较难办,战史非我所长,我总不能把后面历朝历代的史书都翻一遍证明初唐前没人守虎牢关吧……现在我走的还是英翻中路线,见笑。——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11:57 (UTC)
- 那我帮你加点东西。——語句不通順不舒服斯基┣●┫不想屌我敬請留言呐親 2012年8月31日 (五) 12:31 (UTC)
- 看到了,谢谢了。——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14:59 (UTC)
- 那我帮你加点东西。——語句不通順不舒服斯基┣●┫不想屌我敬請留言呐親 2012年8月31日 (五) 12:31 (UTC)
- 这是正史和演义中联军和董卓交战史的对比。演义中刘关张和吕布大战虎牢关是假,孙坚和董卓大战大谷关是真。刘关张的真实经历:“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不过虎牢关的事,比较难办,战史非我所长,我总不能把后面历朝历代的史书都翻一遍证明初唐前没人守虎牢关吧……现在我走的还是英翻中路线,见笑。——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11:57 (UTC)
- 那是讲的孙权在其他战役打败了董卓,与虎牢关之战没有任何关系,其他的关键性的“1.虎牢关直至初唐才有人驻防; 2.刘、关、张并未参与联军。当时他们正在下邳与黄巾军余党战斗,2年后战败,才投奔公孙瓒。”没有来源。——語句不通順不舒服斯基┣●┫不想屌我敬請留言呐親 2012年8月31日 (五) 02:50 (UTC)
- 孙坚大谷关之战的史料不是有了么。后汉书也有记录的。——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02:41 (UTC)
- (+)支持:可以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2年8月31日 (五) 01:4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