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鏞
魯國鏞 Kwok-Yung Fred Lo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中華民國南京市 | 1947年10月19日
逝世 | 2016年12月16日 美國 | (69歲)
国籍 | 美国 |
职业 | 天文學家 |
活跃时期 | 20世紀 |
经历
| |
魯國鏞(英語:Fred Kwok-Yung Lo,1947年10月19日—2016年12月16日),出生於中華民國南京市,美籍華人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
生平
1969及1974年自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取得學士及博士學位。1974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電波天文研究員。1976年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Miller基礎科學研究員。1978至1986年,重回加州理工學院任研究和教學職。1986年獲聘成為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天文學教授,並於1995年至1997年擔任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天文系主任。1997年受聘返臺擔任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第三任籌備處主任(1997 - 2002年8月)並兼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2]、美國國家電波天文臺臺長(2002-2012年)。知名的研究諸如:矮星系和星系間的氫原子氣體研究(Intergalactic Hydrogen Survey)、可測量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的「繞核邁射」(Circumnuclear Maser);利用一氧化碳做為媒介,以「毫米波干涉儀」(Millimeter Interferometry)探測銀河外星系之星際氫分子分布[2]。
於魯國鏞任中研院天文所籌備處主任期間,臺灣與美國史密松天文臺合作興建了SMA次毫米波干涉陣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此天文儀器於2003年啟用時,是全世界第一座次毫米波干涉陣列,提供了在此波段最高的角解析力;於任內亦曾協助推動亞洲首座、唯一專門用於研究宇宙學的儀器建造計畫--「李遠哲陣列望遠鏡計畫」(Yuan-Tseh Lee 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 AMiBA),協助推動研究太陽系、行星系起源之「中美掩星計畫」(Taiwan American Occultation Survey, TAOS)。
於其美國國家電波天文臺臺長任內,ALMA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施工建造完成,開始科學試運轉。
2016年12月16日,在美國Charlottesville逝世[3][2]。
研究
- 銀河中心研究
- 邁射源(maser sources)
- 毫米波干涉技術(millimeter interferometry)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魯國鏞院士訪談, 物理雙月刊"廿二卷一期,2000年2月 第11頁
- 魯國鏞,美國國家電波天文臺訃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魯國鏞在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吳健雄科學營 第八屆 講座大師[永久失效連結]
- 解構銀河系的能量機器
- [1]
前任: 袁旂 |
中研院天文所籌備處主任 1997年—2002年 |
繼任: 賀曾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