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陵东路街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5年的金陵东路街道,福州路(左)與河南中路
2005年的大世界

金陵东路街道,曾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下属的一个街道。面积0.75平方公里、人口49546人(2000年),现已撤销。金陵东路街道辖区自租界时代形成繁盛的商业、娱乐、文化区域,既有金陵东路这样的次级商业老区,也有福州路这样的现代商业区,加之区内有大量的文化设施,使其成为黄浦区文化中心之一。

地理位置

金陵东路街道位于黄浦区的中心部位,四面都与同属黄浦区的其他街道相邻:东起河南中路河南南路,毗邻外滩街道;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毗邻人民广场街道;南靠人民路淮海东路,毗邻豫园街道;北沿汉口路,毗邻南京东路街道

历史

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今金陵东路街道当时还是上海县城北门外的乡村,河渠纵横,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南部的人民路即当年的护城河,西面的西藏南路是当年的周泾浜,中部的延安东路则是当年的洋泾浜。浜北和浜南各有一个自然村落:胡家宅(今大鸿运菜馆地段)和陈家宅(今盛泽路附近地段),西南部是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的义冢地。[1]

184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上海英租界第一次扩展,金陵东路街道境内延安东路以北地区被划入英租界;次年(1849年),上海法租界设立,金陵东路街道境内延安东路以南地区,被划入法租界。不过,租界在开辟之初,实行华洋分居制度,是纯粹的外侨居留地,当时几乎所有的旅沪外侨,均集中居住在位于本街道东侧的外滩街道辖区范围内。本街道以及南京东路街道辖境基本上仍是大片空地,英国侨民在此建有跑马厅。只有东部的麦家圈(今山东中路)一带,设有英国伦敦会创办的墨海书馆仁济医院

1853年,发生小刀会起义,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当时有2万名华人逃入租界。1860年-1862年,太平军进攻苏杭等地,导致数十万华人涌进租界,寻求庇护。于是本街道辖境在数年间迅速演变为人口高度稠密的商住混合区域,居民中绝大部分是华人。原来的跑马厅和空地上,建满了外国商人建造的大批简易的木板房屋。1870年前后,这些临时住房又陆续改建为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里弄房屋。

19世纪后期,本街道辖境的道路基本上已经全部辟筑,宽度大多在10米以下,碎石路面,适应当时通行马车的需要。进入20世纪以后,仅有的变化只是将几条小河填筑成马路:1900年法租界填周泾筑成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1912年公共租界填泥城浜筑今西藏中路,1914年-1915年,两租界共同填洋泾浜,筑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这几条填浜筑路形成的马路路幅较宽,因而形成日后的几条交通干道。

在19世纪后期本街道辖境内修筑的众多马路中,东西向的宝善街(1865年后为广东路中段,俗名五马路),当时是全上海最为繁盛的商业街。

2007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同意调整黄浦区部分街道行政区划。2月28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黄浦区部分街道行政区划的通告》[3],金陵东路街道被撤销,山西、昭通、新建、瑞福、盛泽、宝兴、云南、福南、金陵等9个居委会被并入外滩街道;小花园、北海、平望3个居委会合并并入南京东路街道

参考文献

  1. ^ 上海地方志·金陵东路街道.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2. ^ 沪府[2007]8号
  3. ^ 黄府发[2007]7号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