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酒泉鼓楼

坐标39°44′38″N 98°30′35″E / 39.74389°N 98.50972°E / 39.74389; 98.5097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44′38″N 98°30′35″E / 39.74389°N 98.50972°E / 39.74389; 98.50972

酒泉鼓楼
酒泉鼓楼西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7-1463
认定时间2013年3月

酒泉鼓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始建于十六国前凉时期,为城墙东门楼,明代时由于城墙外扩而处于城中心位置,清朝时因兵变焚毁,光绪年间重修。酒泉鼓楼共分为台基和木楼两部分,其中台基夯土部分为前凉时期所建,其外砌有清代所建的砖墙,四面开有可供通行的券门。木楼位于台基之上,共有三层,东侧和西侧挂有牌匾。2013年,酒泉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酒泉鼓楼原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即前凉永乐年间(346-353年),原为时任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a]的东门楼,即谯楼。明朝洪武十八年(1395年),酒泉城向东拓建,谯楼的位置成了新城的正中央,并被改名为鼓楼,是为酒泉鼓楼。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鼓楼的基座周围被加砌了一层青砖[2]:257。同治四年(1865年),酒泉鼓楼在兵变中被焚毁[3],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鼓楼再次重修,并在台基上加盖了三层木楼[4]:18-20。在清代及之前,民众在鼓楼附近经过时必须穿行鼓楼下方的门洞。中华民国时期,为了便于通行,鼓楼周围的房屋被全部拆除,来往行人车马得以在鼓楼周围绕行[1]:5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酒泉钟楼寺上的一口大钟曾经被寄存在酒泉鼓楼上一段时间,故酒泉鼓楼也被俗称做酒泉钟鼓楼。文化大革命时期,酒泉鼓楼上的砖雕和牌匾被全部砸毁,楼内彩画也被涂鸦损毁[5]:78。1979年,砖雕和牌匾全部得到重修。1985年至1986年,酒泉鼓楼再次重修,并基本恢复清代原貌[4]:20-25。2006年,鼓楼的地基受暴雨影响出现多处塌陷,随后酒泉市政府投资重修鼓楼,并于2007年修复完成[6]。2013年,酒泉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结构

酒泉鼓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由基座和木楼组成,通高24余米。其中方形夯土基座位于底部,为东晋十六国时期所建,下小上大,底部周长112米,其外砌有一层清代青砖,四面开有宽、高均为3.6米的券门,可供行人车马沿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通行。四个券门的门楣上方均有一座砖雕仿木斗拱门楼,下方各有一幅砖雕神瑞画,画面下方刻有一块刻有欧体字体的门额,其中东侧画为“二龙戏珠”,门额为“东迎华岳”;西侧画为“丹凤朝阳”,门额为“西达伊吾”;南侧画为“河图洛书”,门额为“南望祁连”;北侧画为“八仙庆寿”,门额为“北通沙漠”。券洞相交处顶部有一幅“伏羲八卦”。基座东面的北侧修有一条可以登上台基顶部的马道,马道入口处有一座小门楼,门楼定额处有“云路先登”字样。顶部为一座三层攒尖顶木楼,一楼面阔三间,横向长9.5米左右,内有4根直通第三层的通天柱和砌入墙内的12根金柱,以及外侧20根外檐柱,每面6根。第二层和第三层逐层递减。第二层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其外有回廊栏杆。第二层东侧和西侧檐下各挂有一块木匾,东侧上书“声震华夷”,西侧上书“气壮雄关”。第三层为单间,四面开窗,窗外有中回廊护栏。攒顶顶部为陶制宝瓶,宝瓶上安装有避雷针。[4]:18-25[1]:55[2]:257[3]

注释

  1. ^ 当时被称作福禄县城[1]:54

参考

  1. ^ 1.0 1.1 1.2 安邕江主编. 酒泉史话.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03: 184. ISBN 978-7-80714-364-2. 
  2. ^ 2.0 2.1 罗哲文,柴福善编著. 中华名楼大观.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09: 274. ISBN 978-7-111-35348-5. 
  3. ^ 3.0 3.1 酒泉鼓楼. 甘肃省文物局. 2013-02-02 [2016-05-05]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4.2 酒泉市博物馆编. 酒泉名胜古迹. 酒泉. 1987-01: 109 [201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5. ^ 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酒泉文史资料 第1辑. 酒泉. 1988-09: 207 [201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6. ^ 酒泉千年鼓楼重现风姿. 新华网甘肃频道. 2007-12-07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7. ^ 我省58处文物点晋升“国保”. 兰州晚报. 2013-05-10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