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鄭烱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烱明(1948年),台南市人[1],先後就讀省立高雄中學[2]中山醫學院醫科。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目前自行開業行醫。[3]是台灣文學本土派相當重要的詩人,以及重要的台灣文學運動人士。

文學履歷

1968年加入笠詩社。1982年與葉石濤等南部作家創辦《文學界》雜誌,該雜誌是當時台灣文學本土派重要的作品發表空間,任發行人;《文學界》停辦以後,又與一些學者、作家創辦《文學台灣》,成為該刊的發行人。曾任台灣筆會理事長、笠詩社社長、2005年高雄世界詩歌節策畫人、2007年台蒙詩歌節策畫人,現在是文學台灣基金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作品及獲獎情況

著有《歸途》、《悲劇的想像》、《蕃薯之歌》 [4]、《最後的戀歌》、《鄭炯明詩選》、《三稜鏡》 [5]、《三重奏》、《永遠的愛》。其主編的詩集有《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社)、《混聲合唱》(春暉出版社)。其獲獎多次,1969年榮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1978與1979年分別榮獲吳濁流新詩佳作獎、1982年獲得第二屆笠詩創作獎、1983年獲得吳濁流新詩獎、鳳邑文學獎、南瀛文學獎、高雄市文藝獎。

作詩的理念

鄭烱明認為台灣六、七○年代風行的超現實主義詩作,其作者「用時代隔閡的語言寫詩,即是逃避的文學,寫現實中沒有的東西,那是欺騙的文學」,因此主張要「以平易的語言,寫出植根於現實生活的詩」,並強調自己的創作理念,寫道:「我寫詩,因為我關心這個社會,我不要做一個活在時代裂縫的人。」台灣文學評論者彭瑞金認為,詩的時代性與社會性是鄭烱明寫作的兩大支柱,也是其詩「進入本土精神的兩段途徑」(彭瑞金‧語)。[6]

參見

參考資料

  • 國立台灣文學館/編著,《遇見台灣詩人一百:一百位詩人簡介》,2011年「遇見台灣詩人一百」展覽的小冊子。
  •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7年。

出處及註解

  1. ^ 現在已為台南市的一部份。
  2. ^ 現在成為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3. ^ 國立台灣文學館/編著,《遇見台灣詩人一百:一百位詩人簡介》,2011年「遇見台灣詩人一百」展覽的小冊子,頁30。
  4. ^ 《歸途》、《悲劇的想像》、《最後的戀歌》由笠詩社出版,《蕃薯之歌》由春暉出版社出版。
  5. ^ 鄭烱明曾貴海江自得的合集。
  6. ^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7年。頁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