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昌國
鄧昌國 | |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第3任校長 | |
任期 1959年7月—1965年7月 | |
前任 | 張隆延 |
继任 | 朱尊誼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第3任館長 | |
任期 1958年8月27日—1962年10月6日 | |
教育部長 | 梅貽琦 |
前任 | 盧孰競 |
继任 | 王紹清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中國福建省侯官縣 | 1923年12月16日
逝世 | 1992年3月30日 美国 | (68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配偶 | 藤田梓 (1961年结婚—1992年结束) |
学历 | 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 布魯塞爾音樂學院 |
职业 | 音樂家、小提琴、教育家 |
鄧昌國(1923年12月16日—1992年3月30日),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國立音樂研究所所長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鄧昌國生前提倡音樂教育,對台灣音樂界影響深遠,有「樂壇的時代推手」之稱[1]。
生平
1923年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自幼隨父親鄧萃英在北平市長大。鄧萃英曾任廈門大學、河北大學校長等職,鼓勵學術研究風氣,同時是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重要推動者[2]。養成鄧昌國的教育環境,而其弟鄧昌黎是著名物理學家[3],家庭裡雖充斥著前進開放的思想,但練習背誦論語等古籍,卻是他的學習內容之一。11歲時,因迷戀小提琴音色,即開始自修拉奏小提琴。1941年以第一名考進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4],主修小提琴,並與江文也學習理論作曲。
留學西方
1947年鄧昌國進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就讀[5],當時因有許多知名大提琴家集中在此,故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成為歐洲學習提琴最理想之處,而鄧昌國被分發至比利時作曲家阿爾弗雷德·杜布瓦(Alfred Dubois)門下學習小提琴。杜布瓦引導鄧昌國體悟音樂乃發自於靈魂與心的深處,並增加其音樂知識廣度。杜布瓦去世後,鄧昌國轉至匈牙利提琴家安德烈·蓋特勒門下繼續學習,經大師們指導後的鄧昌國,其琴藝無論在技巧或音樂表現上,皆長足進步,也使他朝向小提琴演奏家之路,走得更穩健踏實。1952年畢業後,到盧森堡國家廣播電臺交響樂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隨後到里約熱內盧費南德音樂院教授小提琴。
發揚音樂
1957年鄧昌國返臺後,成立國立音樂研究所並擔任所長[6] ,開始邀集音樂學者研究傳統古樂、發行月刊《音樂之友》[7],首開國內研究中國音樂之風;鄧昌國為了激發社會大眾喜愛音樂之情,主張音樂應以動態與靜態的形式同時並進,故陸續成立中華實驗國樂團、中國青年管絃樂團[8] 等。1959年擔任國立藝術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9] ,任期內籌建新的圖書館,大量購買各項藝術專書,介紹最新出版的各國雜誌和理論給學生,還聘請當時因個人開放言論而遭受眾議的許常惠,為臺灣音樂界留下重要人才,並培育馬水龍、陳澄雄、梁銘越等人。且他特別留意並提攜獨具音樂天份的年輕學子,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發掘作曲家李泰祥[10]。1960年向中華民國教育部建議擬定《資賦優異學生出國進修辦法》[11],使得當時諸多如陳必先[12][13]、林昭亮[14]、胡乃元等人得以在世界各國學習,並有機會展露才華,成為傑出音樂家,對台灣樂壇貢獻斐然。1961年與日本鋼琴家藤田梓結婚[15]。又由於他精通多國外語,故得以發揮所長,協助臺灣從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1958年擔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16]。1967年擔任臺灣電視公司交響樂團首任指揮,1969年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任團長[17]。他於1978年擔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首任院長及研究所所長[18],他的教育理念成為文化大學音樂教育的宗旨與發展目標。他提倡在傳統國樂、音樂學及音樂創作間找尋共通處,進而取得平衡點,終而發揚中華音樂。
社教倡導
鄧昌國除了提倡音樂教育,更於1973年受中國電視公司邀請擔任副總經理[19],製作許多音樂節目如「音樂世界」、「音樂之窗」等;也在報章雜誌寫稿、演講,喚起民眾對音樂與藝術活動的重視與喜愛之心;也與好友顧獻樑、張繼高、許常惠等人合組「新樂初奏」[20]、「製樂小集」樂團[21]。1978年兼任中視兒童合唱團團長與音樂指導。1984年退休後定居美國,依然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組織華人樂隊[22],引介臺海兩岸的交響樂作品。
晚年
1991年經醫生告知罹胰臟癌末期,當下便把生平珍藏的書、樂譜、音樂錄音帶及中國古琴贈予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1992年病逝於美國,享年69歲[23]。
身後
鄧氏過世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1]、中華蕭邦音樂基金會[24]等音樂團體多次為其舉辦逝世紀念音樂會。
著作
- 《樂苑隨筆》[25]
參考資料
- 參照
- ^ 1.0 1.1 李先鳳. 北市交舉辦音樂會 紀念創團團長鄧昌國. 中央社. 2008-03-26 [202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 ^ 林萬義. 鄧萃英. 教育百科.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0-12.
- ^ 趙靜瑜. 鄧昌黎攜名琴返台 送交藤田梓. 自由時報. 2009-02-23.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返回母校北京師範大學訪問. 開放博物館. 1988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文件. 開放博物館.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呂鈺秀. 臺灣音樂史.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 國立音樂研究所發行之《音樂之友》月刊. 開放博物館.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文化部. 中國青年管弦樂團. 臺灣大百科.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台藝歷任校長.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 ^ 創作者簡介——李泰祥 (PDF).
- ^ 羅基敏. 走一個世紀的音樂路:廖年賦傳.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與陳必先. 開放博物館.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 ^ 音樂系教授介紹. 臺北市立大學.[永久失效連結]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指導林昭亮. 開放博物館.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與藤田梓結婚照. 開放博物館.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於台灣藝術教育館前留影. 開放博物館. 1962年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 ^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歷任團長.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 ^ YOURART藝游網. 關於我們——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擔任中視副總經理. 開放博物館.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與新樂初奏全體演出者合影. 開放博物館.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張繼高、顧獻樑、許常惠於製樂小集合影. 開放博物館.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6).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 開放博物館. [202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 ^ 《PAR表演藝術》雜誌34期. 琴音不再-紀念鄧昌國逝世一週年. 1993年3月.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逝世七週年紀念音樂會」節目單. 開放博物館. 1998-03-30 [202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著作《樂苑隨筆》. 開放博物館.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著作《音樂的語言》. 開放博物館. [202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著作《伴我半世紀的那把琴》. 開放博物館.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外部連結
-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鄧昌國[失效連結]
- 台灣大百科全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