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菩提道燈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菩提道燈論》(梵語Bodhipathapradīpa,藏文: Byang chub lam gyi sgron ma),又譯菩提道炬論,佛教論著,由阿底峽大師以梵文寫成,被轉譯為藏文。這部論著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藏傳佛教中有著重要地位,啟發了一系列著作,根據此論體裁而寫成的作品,被統稱為道次第

歷史

為了糾正當時藏傳佛教對於佛教法義的錯誤理解,阿里王絳曲沃向阿底峽提出當時常見的七個疑惑,阿底峽逐項分析,以頌偈體寫成此論著,共六十八頌。按學者研究指出,這七個疑惑分別是︰

  1. 如何得入於正法?
  2. 如何可獲解脫?
  3. 方便與慧,隨以一支成不成佛?
  4. 菩薩律儀所依,需不需別解脫戒?
  5. 未得金剛阿闍黎灌頂,可講說密乘經否?
  6. 梵行者可否受「密」、「智」灌頂?
  7. 未得灌頂,可否行密咒行?

後來,為了向對於此論有疑惑的人更進一步的解釋根本頌的意旨,阿底峽撰寫了《菩提道燈難處釋》。[1]

版本

原為梵文本,先被傳譯為藏文本。

漢譯本根據藏文本而譯。有法尊法師譯《菩提道燈論》。

阿帝夏大尊者 著 由印度住持Dipamkara Srijnana,及以西藏大譯師依壞之眼善之睿 智乞善,從嘉組文(sanskrit)譯成藏文 嘎檔赤慶獎秋提雷洛桑饒結苡謝炯內嘎檔趣吉嘉布(菩提圓點睿賢 甚盛慧源處敇誨法之王。亦稱:第廿五世大乘法王蓮花戲遊金剛)由藏文譯 成中文

內容

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菩提資糧,發菩提心,與三士道

註釋

  1. ^ 張福成. 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 1993, (第6期): 332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對《菩提道燈》的撰述背景,描述噶當派極為詳盡的《青史》中記載:「於是尊者撰出《菩提道炬論》,開示三士道之次第,首先開示下士道的實踐,應隨念死,如果沒有捨此世心,則未入於正法的領域;如果執蘊為我,則不獲解脫;如果未生起菩提心,則未入大乘道……」接下來是對前述顯密五個問題的簡略答覆,則上述引文,顯然是對共乘二問的回答,與前述《道次廣論》、《解脫莊嚴寶》所探究的內容也相符合。因此,我們得知這七個問題是(一)如何得入於正法?(二)如何可獲解脫?(三)方便與慧,隨以一支成不成佛?(四)菩薩律儀所依,需不需別解脫戒?(五)未得金剛阿闍黎灌頂,可講說密乘經否?(六)梵行者可否受「密」、「智」灌頂?(七)未得灌頂,可否行密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