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經
道教 |
---|
道教主題 |
高上玉皇胎息經,簡稱《胎息經》。撰人以及著作年代不詳,似出於唐代[1]。此經為七言韻文,全篇僅八十八字論述胎息要旨,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胎息為道家養生之術,淵源甚古,可追溯至先秦兩漢的「行氣」呼吸之術,《抱朴子內篇》〈遐覽〉有著錄以「胎息」為名的道經,此後歷代修習者,絡繹不絕[2]。
題解
胎息,道教煉養方法之一。指至深入靜之呼吸,達到有如嬰兒在母胎之中,不用口鼻而用丹田行內呼吸的「真息」境界[3][4]。
《抱朴子內篇》〈釋滯〉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內丹家視胎息為修煉內丹術的重要功法,「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含守於真息。又云神息定而金木交,心意寧而龍虎會,此內丹之真胎息之用也」[5][6]。
內容
論述胎息修煉法中「氣」和「神」的關係,主張「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若氣在身中,神不離身;若神住身內,氣不離身。所以修行者要瞭解「神」與「氣」的相注關係,從而「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注解
- (唐)幻真先生《胎息經註》
- (明)王文祿《胎息經疏略》
- 張義尚,《胎息經》註釋,1982年,第3期《氣功》雜誌
影響
《胎息經》對後代氣功的實踐有很大影響。唐代修習胎息法的人特別多,出現了大量有關胎息法的著述。《諸真聖胎神用訣》收錄了這一時期二十多家的胎息法,雖然各家功法側重不同,但均師承《胎息經》的修持法則。相傳為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著的《胎息精微論》,對胎息養生的原理,有更為深刻的闡述[7]。
參考文獻
- ^ 胡孚琛 (编). 中華道教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346.
- ^ 孫嘉鴻. 道教胎息術今探 (PDF). 嘉南學報. 2008, 34 [2016-06-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7).
- ^ 胎息 tai xi.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 ^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夫服氣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嬰兒在腹中,十箇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為新受正氣,無思無念,兀然凝寂,受元氣,變化關節藏府,皆自然而成。豈有傅保之衛,飢渴之備耶?及出母腹,即吸納外氣,而有啼叫之聲,即乾濕飢飽,似有所念,即失元氣。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氣者,非也。苟納外氣,便失元氣,即世問無復有生人矣)」。
- ^ 張陽. 「傳習」之道 與 內丹之學 ──兼論道教對王陽明思想的影響 (PDF). 弘道. 2014 [2016-06-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19).
- ^ 長生詮經.[永久失效連結]
- ^ 林書立. 《胎息經》解說.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