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奉安紀念碑
总理奉安纪念碑 | |
---|---|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泰山风景名胜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29年 |
编号 | 4-529-5-096 |
认定时间 | 2013年10月10日 |
總理奉安紀念碑是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山東泰山南麓,為紀念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靈柩奉安南京,由山東各界人士及山東省政府於總理奉安大典之日,即1929年(民國18年)6月1日建立的紀念碑。紀念碑位於泰山東路(原泰山中路)古御道上,歇馬崖以北、柏洞之南的盤道路北東側,;正面銘刻「總理奉安紀念碑」七個隸書大字。
2013年,列入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
結構及寓意
總理奉安紀念碑全部為花崗岩材質,由碑座、碑體、碑首三部份組成,全高8.87米。碑座分成兩層,下層為五棱臺形,直徑1.8米,上沿抹角內收,上層弧形內收,共高1.06米。碑體為五棱台狀,底邊長1.13米,高2.03米,西面(正面)以隸書刻載總理遺囑全文。碑體與碑首之間施五棱形冰盤式出簷,上置碑首。碑首為三棱臺柱,高4.6米,西面(正面)以隸書銘刻「總理奉安紀念碑」七個大字。五棱碑體象徵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之「五權憲法」;三棱碑首象徵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
紀念碑立在上下兩層花崗岩臺基上。下層臺基成矩形,南北邊長12.4米,東西邊長11.9米,高2.6米,周圍築有石欄。上層臺基為圓形,直徑6.65米,正中鑲鋪白色十二角磨光花崗岩,代表中國國民黨黨徽。
歷史
1925年3月12日,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遺體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他生前曾囑託,願歸葬紫金山。1926年6月1日,國民政府開工修建中山陵。
1928年5月3日,日軍為阻擋國民革命軍北伐,在濟南製造五三慘案並佔領濟南。山東省政府撤離濟南,並於6月1日在泰安正式成立,翌年才得遷回濟南。
1929年3月,中山陵完工;隨後,迎櫬專列由南京經津浦鐵路前往北平,並於1929年5月15日18时45分抵達山東省臨時省會泰安。山東省政府及下屬機關、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其他團體、民眾約三萬餘人前往泰安車站迎接迎櫬專列。民眾在軍樂隊導引下,來到可容納十萬人的車站大操場舉行游藝會。會上表演了彩劇《紅禍》及魔術,放映了《國民革命北伐記》,至次日凌晨1時散會。5月16日10時,舉行「迎櫬宣傳大會」,黨政軍學及民眾團體有四五萬人與會。黨政要員在會上宣講迎櫬宣傳車的經過、總理革命事業與革命方略。12時,迎櫬列車離開泰安,繼續北上。5月26日凌晨1時,孫中山靈櫬由北平碧雲寺起靈南下,並於5月28日10時抵達浦口。6月1日,總理奉安大典在中山陵舉行。為紀念總理奉安,山東省各界人士及山東省政府興建「總理奉安紀念碑」,安置在泰山中路(現泰山東路)歇馬崖之上,柏洞之前。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總理奉安紀念碑被推倒,導致損傷。1979年5月國家專門撥款,由泰安地區文物管理局施工,將紀念碑整修復原。1979年6月1日,在總理奉安大典50週年之際,將紀念碑重新矗立在泰山上。
參考資料
- ^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606处). sd.dzwww.com. 大众日报. 2013-11-15 [201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