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理性化 (社会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會學中,傳統價值觀情感逐漸被理性和計算取代,成為社會中人們的行為動機,就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政府官僚制度的設立、高效率生活空間的建造和城市規劃,都是就是理性化的例子。

韋伯依據社會行動理想類型的模型建構出理性化意義的由來,認為工業化的社會若遵從理性化的模式,就可以達到最大效率的可能。

韋伯進一步藉由理性化的涵義,創造科層制一詞的由來;即是官僚體制

理性化雖然可以達到最大的工作效率與朝向理性的發展,但韋伯認為理性化最終會使人帶入冰冷冷的「鐵籠」。

特色

理性化是一項具有人類各方面行為與思想朝向理性的過程,同時達成除魅的部分(如奇幻神秘思想、神話故事)等。

韋伯認為,若用理性化套入企業的生產模式,即是所謂科層制。 科層制的特色具有以下幾點:

1.專業分工化

2.成文規定化

3.非私人情感

4.權威體制化

5.職位設計化

當一家企業達成以上越多的條件,工作的生產效率就會越高。 但是基於以上的特色實際去運作,會產生許多的弊病,長久下來影響深鉅,且難以面對外在環境做出適當的彈性變化。

理性化是現代主義的思想脈絡的模式,其強調集體主義和權威崇拜的方式,完全符合理性化的運作意義。

反彈

韋伯曾經預言,理性化造成冰冷「鐵籠」的這件事,由於在20世紀下半葉,全球化使得外在環境變遷迅速而不斷變動,使得大型企業組織難以用彈性的方式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動,再加上全球化導致的傳播與文化產業能得以快速傳播到世界各國去。各國獨特的文學可以藉由全球化的方式加強交流與學習,但全球化同時也產生了相當多的問題。

批評

有不少社會學家、批判理論學者和當代哲學家提出,理性化被錯誤假設為進步,並對社會有負面和去人性化的影響,令現代從西方世俗文化的啟蒙思想愈走愈遠[1]。社會學的創始者們對理性化都是採批判性態度的:

對於現代社會的出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它的關係最密切;對涂爾幹來說,則與工業化和其所帶來的新一種社會勞動力分工有關;對韋伯而言,這與一種別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出現有關,是一種他認為跟新教倫理有關的理性計算(或多或少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一波波冰冷的利己主義計算」)。
— John Harriss, 1992.[2]

文學

歐威爾便是以理性化加上極權政府統治權威的意義內涵,寫出了1984這本20世紀的鉅作之一。描述著人類朝向「鐵籠」生活的世界。


參考

  1. ^ Habermas, Jürge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Polity Press (1985), ISBN 0-7456-0830-2, p2
  2. ^ Harriss, John.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Capitalism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llen, T. and Thomas, Alan (ed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p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