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恭 (東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恭
出生
東晉
逝世398年10月13日
東晉建康倪塘
职业東晉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

王恭(350年代—398年10月13日),孝伯,小字阿寧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東晉外戚,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兄,晉朝名士王濛孫。王恭在東晉官至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曾先後兩度起兵討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時因劉牢之叛變而兵敗,後被捕並被處死,死前仍堅持自己起兵之出發點是忠於朝廷。

生平

少有美譽

王恭年輕時就有美譽,有過人情操,且自負才能和家族地位,常有擔當宰相、輔臣的願望。王恭年少就與同族的父輩王忱齊名,並仰慕劉惔。王恭初任佐著作郎,但他及後因為官小而不能彰顯其才能和志向而稱病辭官。後又任祕書丞,將要轉任中書郎時父親王蘊去世而無法受命。服喪後,先後任吏部郎,建威將軍,丹楊尹,中書令太子詹事

剛直進言

因王恭是晉孝武帝皇后之兄,故此很受孝武帝器重。當時袁悅之能言善辯,受會稽王司馬道子所親待,又常勸司馬道子專掌朝權[1]。王恭將這事情報告孝武帝,袁悅之不久就因他事而被誅殺了。一次司馬道子召集朝士開酒宴,尚書令謝石因酒醉而唱起民間歌曲,被王恭嚴正指責。又一次因司馬道子喜愛淮陵內史虞珧的妻子裴氏,下令她與眾寶客談論,然而因為裴氏服食丹藥,身穿黃衣,樣子如天師道道士一樣,所以當時人以與她談論為「降節」之舉。王恭亦因而抗議道:「未聽聞過宰相座上會有失行婦人。」言罷,坐上眾人皆顯得不安,司馬道子亦很慚愧。

出鎮京口

晉孝武帝當時十分信任王恭以及王珣殷仲堪郗恢等人,但當時王國寶附和並討好司馬道子,卻與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於是擔心日後二者的仇隙會產生事端,就讓王恭、郗恢等人出外作外藩,以州府武力作外援,屏衞王珣等人[2]。王恭於是在太元十五年(390年)獲授命為都督揚州晉陵諸軍事、前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

痛心朝事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去世,晉安帝繼位,司馬道子執掌朝政。當時司馬道子寵王國寶,機要朝權都交給王國寶,故此引起王恭大大不滿,常直言指斥,而司馬道子亦深深忌憚和怨恨王恭。王恭不久就入拜山陵,曾感歎:「榱棟雖新,便有《黍離》之歎。」暗指王國寶亂政將敗壞東晉。雖然當時司馬道子有意令朝內與外藩和平共處,於是將心腹都送到王恭那邊,希望冰釋前嫌。但王恭每次談論到時政時都聲色嚴厲,令司馬道子深知與王恭之間的矛盾是不能化解,於是打算因故召王恭入朝,以伏兵將他殺掉。而在當時,王恭其實亦打算領兵入朝誅殺王國寶,只因害怕與王國寶一黨的豫州刺史庾楷以及王珣的勸阻而沒有實行。王恭將回京口時,辭色嚴厲地向司馬道子說:「主上諒闇,冢宰之任,所難,願大王親萬機,納直言,遠鄭聲,放佞人。」矛頭直指王國寶,亦令王國寶十分畏懼。

首度舉兵

隆安元年(397年)王國寶出於畏懼,於是勸司馬道子裁減王恭兵力。而王恭則準備士兵及軍需品,上表北伐,司馬道子感到懷疑,於是以盛出兵妨礙農事為由命其解嚴。王恭當時已決心出兵討伐王國寶,於是派使者向荊州刺史殷仲堪聯絡。當時殷仲堪已經因桓玄所勸起兵討伐王國寶之事而遲疑,王恭的使者到後堅決了殷仲堪的決心,答應與王恭一同討伐王國寶。而王恭知道殷仲堪支持自己後十分高興,於是在四月甲戌日(5月19日)[3]表奏王國寶的罪行,起兵討伐。 三日後,王恭上表到達建康,內外戒嚴,王國寶十分恐懼,聽從王珣之計而上請解職並待罪,但不久則假稱有詔命其官復原職。另一方面,司馬道子但求息事寧人,於是將罪責全推給王國寶,並命司馬尚之收捕王國寶,在四月甲申日(5月29日)[3]賜死王國寶並處死王緒,向王恭謝罪。王恭於是還鎮京口。

王恭起兵時聯結正在居母喪的王廞,王廞於是起兵響應,但王恭罷兵時就命王廞離職,繼續服喪。然而王廞當時已經乘著起兵誅除不少異己者,不能就此罷手,於是不聽王恭命令,更出兵討伐王恭。王恭見狀,於是命司馬劉牢之領兵擊敗王廞,王廞逃亡失縱。事後王恭上表自貶,詔下不許。

二度舉兵

司馬道子經歷過王恭、殷仲堪舉兵後,對二人十分忌憚,心腹司馬尚之則建議司馬道子任命心腹作外藩以作屏衞。司馬道子聽後同意,於是在隆安二年(398年)命王愉為江州刺史,並割本屬庾楷的豫州四郡讓王愉都督。此舉觸怒了庾楷,於是派兒子庾鴻勸說王恭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從並聯結桓玄與殷仲堪,而二人則推王恭為盟主,刻日同取建康。當時殷仲堪寫信給王恭,藏在箭幹中並由庾楷代送。但送到時用來寫信的斜絹變形,不能看出是誰人的字跡。因為殷仲堪在上一年舉兵時都沒有實質派兵支持,王恭於是以為是庾楷假作殷仲堪書信,決心先行起兵。當時劉牢之試圖諫止,但王恭不聽,又上表以討伐王愉及司馬尚之兄弟為名起兵。

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主戰,司馬道子於是以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率領諸軍抵抗王恭。當時王恭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又成功逼司馬道子殺王國寶,於是趾高氣揚,雖然侍仗劉牢之但卻待他如同部曲將般,令劉牢之十分憤恨。司馬元顯看穿這點,命廬江太守高素策反劉牢之,並許以事成後以王恭位號授予劉牢之[4]。當時王恭參軍何澹之將此情報告訴王恭,但王恭以何、劉二人有仇隙而沒有相信,但卻設酒宴款待劉牢之,當眾拜其為兄,並將手下精兵都交給劉牢之,以其為前鋒。但當劉牢之到竹里後,劉牢之殺死帳下督顏延並投降朝廷,並命兒子劉敬宣東莞太守高雅之進攻王恭。當時王恭正在出城打算閱兵,就被劉敬宣截擊,部眾潰敗。王恭打算返回城內時又發現城門已被高雅之關上,唯有騎馬逃奔曲阿,但又因不習慣騎馬而令大腿內側長了瘡,碰巧遇著故吏殷確,以船打算送王恭到桓玄那裏。到長塘湖時,因被人告發而被捕。

忠心遺世

王恭被押送建康後,在同年九月十七日[5](10月13日)[3]倪塘被處斬。王恭臨行刑前仍整理鬚鬢,神色自若,對監刑的人說:「我闇於信人,所以至此;原其本心,豈不忠於社稷邪!但令百世之下知有王恭耳。」王恭與子弟和黨眾都被處死。桓玄為王恭立喪庭弔祭。至桓玄執掌朝政時上表為王恭平反,朝廷追贈侍中太保,賜諡號為忠簡

性格特徵

  • 王恭性格剛直不屈,深存節義,每次讀《左傳》讀到「奉王命討不庭」就會歎息。
  • 王恭性不寬弘,昧於運用機會,在京口以來雖以寬大仁惠作方針施政,但自以矜貴,與部下總有著隔閡。
  • 王恭雖然發起了兩次兵變,但其實他不習武藝,在其騎馬逃亡時弄得腿上長瘡。亦知其並非習武行軍之人。
  • 王恭信,任刺史時曾經調動百姓修建佛寺,更加務求壯麗。此舉令眾人都怨憤嗟歎。
  • 一次王忱探望剛從會稽回來的王恭,見他坐著一塊長六尺的竹蓆,於是請求王恭送他一塊。及後王恭將那塊竹蓆送給王忱,自己竟然則只坐在薦上。王忱知道後大驚,說:「我以為你有多的,才向你索討這竹蓆。」而王恭則答:「你不熟悉我了,我為人身無長物。」可見其簡樸直率。[6]
  • 王恭辯論時言辭清新簡明,能敘事理,但因讀書少而缺少文采,引用詞句常有重覆之處。不過就有人說:「王恭常有新意,令人不覺煩悶。」[7]
  • 王恭曾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8]

逸事

  • 孟昶未著名時住在京口,一次見王恭乘坐高轎子,披著鵗氅裘。孟昶在籬笆間隙間偷看微雪中的王恭,歎道:「這真是神仙中人呀!」[9]
  • 一次王恭與王忱一同到何澄裏作客,但他們在席間鬧得不和諧,王忱勸王恭飲酒,但王恭不喝,王忱堅持並強來,並各自拿起對方裙帶。王恭府中近千人都被叫來何澄處,而王忱雖然隨從少但仍上前,兩邊似乎要打起來。何澄見此沒有辦法,只好坐在兩人之間分開他們。因著權貴和財富而結交,古人認為是羞恥的。[10]

評論

  • 謝安:「王恭人地可以為將來伯舅。」
  • 司馬道子:「孝伯亭亭直上。」

子女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晉書·卷084》,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資料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及卷一百九
  • 《晉書·王恭傳》
  1. ^ 《晉書·袁悅之傳》
  2. ^ 《晉書·王珣傳》
  3. ^ 3.0 3.1 3.2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4. ^ 《晉書·劉牢之傳》
  5. ^ 桓玄《王孝伯誄》:「隆安二年九月十七日,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太原王孝伯薨。」
  6. ^ 《世說新語·德行篇》及《晉書·王恭傳》
  7. ^ 世說新語·賞譽篇》
  8. ^ 世說新語·任誕篇》
  9. ^ 《世說新語·企羨篇》
  10. ^ 《世說新語·忿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