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保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保原
性别
出生(1929-09-09)1929年9月9日
日治臺灣臺南州北門郡佳里街(今臺南市佳里區
逝世2021年2月6日(2021歲—02—06)(91歲)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9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21年)
职业剪黏師、廟宇彩繪師
父母王石發(父)

王保原(1929年9月—2021年2月6日),臺灣臺南佳里人,為臺灣剪黏匠師以及剪黏泥塑技術傳承人[1],師承乃父王石發,為剪黏師何金龍的一脈傳人;作品遍布臺南市佳里區佳里金唐殿震興宮、中西區西羅殿、新營區真武殿等廟宇。[2]2017年獲得第四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傳承類)。

生平

早年

王保原出生於台南佳里。祖父王鬧典(1869年-1931年)為木匠師,父親王石發。於佳里西國民學校高等科 (今佳里國中)畢業後,進入日本陸軍「第5野戰航空修理廠屏東分廠」當幼年工。1944年自願請調臺東機場。

1945年,台灣戰後時期初期,王保原一家經濟陷入困境,遷至台東。因際,和父親前往台東天后宮,修補二戰時期遭毀壞的何金龍剪黏作,從而接任天后宮的油彩工程。此為王保原習藝生涯的開端,習得煮桐油、補土、雕刻木構件安金作法,技法逐漸成熟。1945-1946年,父子二人以半年的時光完成臺東天后宮的彩繪工作。1948年10月,王石發攜家帶眷返回臺南佳里。半年後,下營茅港尾觀音寺聘請王家父子彩繪正殿。隔年娶妻陳櫻花,並開設「瑞昌藝術社」販賣鏡台、天光燈和玻璃匾仔。[3]

佳里金唐殿初習剪黏

1956年,佳里金唐殿進行第四次大整修,內有眾多何金龍作品毀損,王家父子受聘駐進金唐殿。自此,王保原正式接觸剪黏。廟宇出入口龍虎門的對看牆上,留存其新作之「甘露寺」(敘述劉備招親)與「白虎堂」(敘述穆桂英救夫),為其依照何金龍其他壁堵人物配景,從古書挑選新題材所創造。佳里金唐殿闖出名聲後,多所廟宇剪黏和彩繪工作指名王保原施作,如佳里子龍廟(1958)、大潭廟和柳營果毅後鎮西宮(1963)等。收授徒弟蔡根富呂興貴楊勝波等人也陸續入門幫忙。[4]

接觸新興材料「淋碭」

1967年,王保原受佳里興震興宮聘請主持整修,始以高溫耐久的淋碭仿作,讓葉王交趾陶作品得到完善保護,亦邀好友蔡草如畫師前來作畫。興震興宮前殿步口牆面空堵上,有其新作之「白虎關」和「范蠡獻西施」;而前殿內左右兩側空白牆面上,亦有「白虎堂」與「甘露寺」兩堵新創作品。 感於時代轉變,傳統剪黏費工,淋碭製作快速,王保原遂至鶯歌「寄窯」一工廠租窯燒製陶偶,後於佳里家中自設電窯,燒製淋搪。陸續施作將軍文衡聖殿(1968)、澎湖廟宇(1969)、大灣清濟宮(1987)等廟宇。[5]

1981年,佳里番仔寮應元宮完成後,考量身體狀況,王保原不再承接廟宇工程,改以「做工藝」心態製作廟于旌仔堵淋塘人物,直至家中電窯壞掉,遂收手不再施作。

晚年展覽及教學傳承

2009年3月,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著手進行其剪黏技藝之調查與保存,王保原於同年底捐贈近200張圖面,和約30張老照片給文化處。2010年10月初,重拾手藝於臺南蕭壠文化園區展出新作。11月,臺南縣政府登錄「王保原傳統廟宇剪黏工藝」為傳統藝術。[6]2011年,獲文化部指定為「剪黏泥塑技術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7]

2012至2018年連辦8期「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第一期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於臺南蕭壠文化園區開課,二徒弟呂興貴師傅從關廟遠赴佳里協助講課。2013年7月底,第二期剪黏課程開辦,王保原退居第二位,由徒弟呂興貴師傅主講。[8]第六期工作坊,由學習較佳的學員,共同仿製位於佳里頂廍永安宮步口左側壁堵的保原師作品《孫悟空大鬧天宮》。[9]

2021年2月6日因病逝世,享耆壽93歲。[10]

獲獎

  • 2011年成為臺南市第一位經中央公告指定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 2015年獲頒台南卓越市民
  • 2017年獲得第四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作品列表

  • 1956年
  • 1964年
  • 柳營果毅後堡鎮西宮
  • 1967年
  • 1968年
  • 1971年
  • 1973年
  • 1987年
  • 學甲大灣清濟宮
  • 西港中社沙凹金安宮

參考資料

  1. ^ 剪黏泥塑技術.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1-04-07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2. ^ 藝剪細黏─王保原藝師.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1-05-28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3. ^ 黃秀蕙. 王保原藝師家族三代工匠傳承—藝師王保原艱苦奮鬥中繼往開來(下). 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4. ^ 黃秀蕙. 《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11. ISBN 978-986-02-9900-7. 
  5. ^ 黃秀蕙. 王保原剪黏工藝技法圖解.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29–30. 
  6. ^ 「王保原傳統廟宇剪黏工藝」登錄傳統藝術公告 (pdf.). 台南縣政府. 2010-11-26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8). 
  7. ^ 公告指定「剪黏泥塑技術」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王保原為其保存者。. 行政院公報. 2011-05-26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8. ^ 剪黏傳習 王保原師生秀成果. 自由時報. 2014-11-02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9. ^ 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第六期成果展. 台南市政府市政成果網. 2018-07-20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10. ^ 人間國寶「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王保原司阜辭世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達哀悼不捨. 文化部. 2021-02-09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