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步月樓戰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步月樓戰役(佳冬之戰)
乙未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895年10月11日
地点
结果 日本獲勝
参战方
大日本帝國 左堆客家義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乃木希典 蕭光明
兵力
一步兵中隊(或2步兵連) 小於100,餘為當地平民(含婦女兒童
伤亡与损失
16戰死,61受傷 大於70戰死(含平民),20受傷
步月樓,現為屏東縣定古蹟,當年蕭光明在此指揮作戰。

步月樓戰役,又因戰場地點當年稱為六根庄,亦稱為「六根庄之戰」,發生於乙未戰爭期間的1895年10月11日,交戰方是大日本帝國陸軍與當地客家人所集結的聯軍,最終日軍獲勝。步月樓是當時客家人首領之一的蕭光明指揮作戰的所在,是當時蕭家書房,也是蕭家專用出城門樓,位於今日屏東縣佳冬鄉佳冬村[1]

背景

清朝末年的甲午戰爭,結果由大日本帝國獲勝。清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福建台灣省予日本;而在當地,不願接受日本統治的士人成立了臺灣民主國邱鳳揚是當時的客家人領袖,他號召成立了六堆客家義軍,六堆的「堆」通「隊」,指右堆左堆後堆中堆先鋒堆前堆,共同對抗日軍[2]

六根庄,嘉慶年後分上、「下六根」;「上六根」後稱「金隆庄」,位於今長治鄉,六根庄當時又稱下六根[3][4]。六根庄在日治時期稱「茄苳腳」,「腳」是聚落之意;後因日方推行地名雅化,「茄苳腳」改為佳冬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佳冬再分劃為佳冬村與六根村[5]。而六根當時屬於六堆中的左堆,義軍首領為左堆總理蕭光明,是當地富商。

戰鬥經過

第2師團枋藔附近上陸當夜之位置圖(1895年10月11日晚8時,點圖可看大圖)

1895年10月10日,日軍由馬公港搭船,預定由屏東往台南會師。11日清晨抵達登陸地番仔崙庄[6],先派陸戰隊上岸偵察。上午8時,再命陸軍部隊上岸搭橋,並切斷台南至恆春間的電線。當時八重山通報艦日语八重山 (通報艦)已發現下埔頭[7]有敵軍蹤跡,立刻予以砲擊,敵軍退回村內;8時,步兵第4聯隊第一大隊受命佔領塭仔新打港[8]至茄苳腳一帶,以利大部隊推進。第一大隊長山田忠三郎日语山田忠三郎少佐派第二中隊[9]往塭仔新打,第三中隊[10]往茄苳腳。

8時20分左右,二中隊開始推進,三中隊與最後登陸的一中隊跟在二中隊後面。二中隊行至大庄[11],發現義軍自埔頭前來,將之擊潰,義軍往茄苳腳退去,10時左右,二中隊佔領埔頭;而三中隊發現茄苳腳處立有軍旗,於是三中隊的二小隊往茄苳腳攻擊前進。然而,義軍在當地早已構築了防禦工事,更在堡壘四周挖了寬約2公尺,水深及胸的壕溝,其邊緣布滿了削成尖刺的竹子,一時之間二小隊陷入苦戰。11時40分,來增援的一支小隊[12]奉命從右側突擊也失敗,隊長身受重傷;之後,另一支小隊[13]越過壕溝,抵達北門大厝[14]牆邊,原想破壞大厝,但因建築堅固異常,內有槍眼[15],且附近義軍皆往此處射擊,此小隊只能躲在牆角。

此時一中隊已抵達茄苳腳南方的下藔[16],聞聽北方有槍砲聲,立刻折回往茄苳腳進發。至距離茄苳腳約700公尺處,已得報前述戰況,一中隊隨即加入攻擊。一中隊派一小隊往南門進攻,其餘往西側。而另一支剛到達埔頭的步兵第12中隊[17],也往右側進攻,茄苳腳此刻被三面包圍,義軍守備開始動搖,婦女老幼由北門逃出。

約當12時30分左右,1中隊、12中隊的一部分,與3中隊的全部衝入村內,開始放火燒屋;而1中隊與12中隊留在村外的部隊則負責開槍射殺從北門逃出者。下午2時20分,步兵第4聯隊收到已完成佔領茄苳腳的報告,步月樓戰事結束。

兵力與傷亡

禮密臣版354頁中記述了同樣的經過,但無準確時間。他寫到日軍有因攻下茄苳腳後獲得彈藥補充,與12門舊式清軍大炮,日清戰史則無提到獲得彈藥大炮,義軍火力記載為擡槍15挺,小銃一百二、三十挺。

兵力部分,《日清戰史》記載當時茄苳腳庄內人口約一千四百餘人,該書將這些包括婦女小孩在內,沒受過軍事訓練的村民也算入抵擋日軍的「兵力」;禮密臣版記載日軍派出2個步兵連兵力,義軍兵力內有包含原清軍,受義軍雇用,故沒有穿黑旗軍服裝,而日清戰史則無清軍在此戰的記載,僅提到清兵在受到八重山艦砲擊後就逃跑躲到村中;而臨近的先鋒堆,上前堆,下中堆收到蕭光明派人求救的消息時已經太晚,但仍集合共約一千餘人要救茄苳腳;不過在還沒抵達前,日軍就已經攻陷茄苳腳,援兵退卻途中在林邊溪處還被日軍截殺,只能往北面逃離[18]

傷亡部分,禮密臣版記載為日軍16人死61人傷,義軍70人死傷,《日清戰史》記載為1軍官14士兵死,57人傷,義軍「傳聞」有80死20傷,本文兩種記載皆錄。

義軍於忠英祠受後人祭拜[19]

參見

註解

  1. ^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縣定古蹟─步月樓. 文化部.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2. ^ 簡炯仁. 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 (PDF).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 1–66. 2000-12 [2015-0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17). 
  3. ^ 竹葉林歷史. 長治鄉公所.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4. ^ 是清朝時期的台灣行政區劃,以下稱「庄」。
  5. ^ 佳冬鄉-簡介. 佳冬鄉公所.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4). 
  6. ^ 當時屬港東下里,後為枋寮庄的一部分,今日屬於枋寮鄉
  7. ^ 今佳冬鄉賴家村
  8. ^ 今佳冬鄉塭豐村、燄溫村
  9. ^ 隊長為秋保研廣大尉
  10. ^ 隊長為吉原松太郎大尉
  11. ^ 今枋寮鄉大庄村
  12. ^ 隊長為丸山重吉少尉
  13. ^ 隊長為太田文次中尉
  14. ^ 即步月樓
  15. ^ 即射擊孔,可由內向外打出槍彈,舊時客家移民建築常見,抵禦外敵之用。
  16. ^ 今枋寮鄉下寮
  17. ^ 隊長為幸村常中尉
  18. ^ 日本參謀本部.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7巻》. 1907: 409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19. ^ 張丞仁. 佳冬忠英祠 淪為雞糞曝曬場. 東森新聞. 2004-09-05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中文(臺灣)). 

參考資料

相關書籍

禮密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