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
林兆华(1936年7月—),男,天津人,中国大陆戏剧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原副院长。
生平
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对1980年代实验戏剧、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1989年成立“林兆华戏剧工作室”。2010年开始举办“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为中外戏剧、戏曲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兼职
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兼职、客座教授。
作品
- 话剧:
- 高行健编剧:《绝对信号》(1982年)、《车站》(1983年)、《野人》(1985年)、《山海经传》(2012年)
- 过士行编剧:《鸟人》(1993年)、《棋人》(1995年)、《鱼人》(1997年)、《厕所》(2002年)、《活着还是死去》(2007年)、《回家》(2010年)
- 莎士比亚编剧:《哈姆雷特》(1989年)、《理查三世》(2001年)、《大将军寇流兰》(2007年)
- 其他编剧:《红白喜事》(1984年)、《狗儿爷涅槃》(1986年)、《罗慕洛斯大帝》(1992年)、《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年)、茶馆》(1999年)、《风月无边》(2000年)、《故事新编》(2000年)、《理查三世》(2001年)、《赵氏孤儿》(2003年)、《樱桃园》(2004年)、《梦的戏剧》(2005年)、《建筑大师》(2006年)、《白鹿原》(2006年)、《大将军寇流兰》(2007年)、《刺客》(2007年)、《窝头会馆》(2009年)、《老舍五則》(2010年)、《门客》(2010年)、《说客》(2011年)、《伊凡诺夫》(2011年)、《北京有个中关村》(2012年)、《天鹅之歌+论烟草有害》(2012年)、《隆福寺》(2013年)、《一鸟六命》(2013年)、《雷雨2014》(2014年)、《公民》(2014年)、《人民公敌》(2014年)
- 歌剧:《夜宴》(2003年)、《狂人日记》(2003年)、《命若琴弦》(2011年)、《永乐》(2014年)
- 京剧:《张协状元》(2003年)、《杨门女将》(2003年)
- 书籍:《导演小人书》(2014年)
评价
“ | 林兆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界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也是人们争议最多的导演之一。能否给林兆华及其创作一个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对我们来说是很严峻的考验。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反过来也一样,观其戏,听其言,对其人也应该有更多一些的了解。但是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林兆华自1978年与梅阡一起执导《丹心谱》以来,所排话剧和戏曲有数十部之多,可谓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很少重复自己。根据一些戏,我们可以称他为现实主义;根据另一些戏,别人也可以称他为表现主义或现代派。他有时给人的印象是先锋的、实验的,有时又表现为传统的或写实的。很显然,想用单一的风格完全概括林兆华的戏剧创作是徒劳的。综合他的所有作品,我们则很难把他归到哪一种风格或主义中去。他在许多场合表示,他没有风格,也不属于任何流派。他这么说,基本上属实。但即便如此,林兆华仍然有他一以贯之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别的,就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可宝贵的、不安分的、不愿墨守成规的、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 | ” |
——解玺璋《悲剧时代:惴惴不安的戏剧灵魂-林兆华散论》 |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 林兆华戏剧艺术中心新浪微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兆华戏剧艺术中心新浪博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兆华戏剧艺术中心豆瓣小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人物: 林兆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歌德学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