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東興隆銀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興隆銀單
10員東興隆銀單
使用地区
使用地馬來亞部分地區;陸佑旗下產業內部
发行历史
始发时间1898年
货币单位
货币符号$
发行面额
纸币5, 10, 20, 25 dollars(員)
发行制造
私人公司東興隆
印钞机构倫敦華德路父子公司
货币估值
汇率挂靠墨西哥銀圓貿易銀元 = 1員[註 1]
此信息框显示的是该货币被废止前的最后状态。

東興隆銀單[註 2]馬來亞在19世紀末曾經短暫發行的私人貨幣,是馬來亞實業家陸佑以創辦的東興隆名義发行的私人本票,發行地為雪蘭莪吉隆坡。在1890年代起,曾經在馬來亞部分地區流通,主要供陸佑旗下產業人員內部流通使用,流通期有多種說法,目前以僅流通三年為可靠。[註 3]

票面樣式

其本票正中以英文橫書印有「TONG HING LOONG, LOKE YEW」等字樣,中文在英文下方縱書印有「吉隆東興隆第口口號銀單××員正隨時便換」等字[註 4],票上的中文日期皆預印光緒年號,西曆日期預印18字樣。[5][7]:287該私人貨幣目前已知共有4種面額,分別為黑色的5元、綠色的10元、藍色的20元、紅色的25元,皆非常罕見。貨幣用紙大小一致,皆為190毫米長,126毫米高。交英國倫敦華德路父子公司承印。每種金額左側都有存根,供手書記錄編號、日期、發行者姓名。[7]:287-288

歷史

發行背景

陸佑在1858年離開中國,在新加坡工作4年累積足夠的資本後開設東興隆。該東興隆日後發展成新馬馳名的行號。先是在霹靂的礦業大有斬獲,於是將總部移往吉隆坡,在馬來聯邦內繼續墾荒。1870年至1899年間,當時馬新地區主要由私人銀行發行本票作為貨幣,市面上貨幣供應緊張,部分地區允許大商人和大園主發行私人貨幣供應流通利用,而海峽殖民地政府要到1899年才立法開始發行第一套紙幣[2][7]:287[8]:699[9][10]

合法性和動機

關於陸佑發行東興隆銀單的合法性及動機,有說法認為英殖民政府認可他的實力和獎掖他的付出,除頒許大片土地外,後來曾特許公司內部發行私人貨幣。按此類說法,在1890年代時,正在開發彭亨西部地區的陸佑取得要克服吉隆坡東路險峻的雲頂英语Genting Sempah山道的交通工程,正在開闢吉隆坡通往彭亨文冬的道路,因遇上貨幣供應問題,故得以東興隆的名義簽發本票,在其錫礦工人間作貨幣流通。[8]:699

但比較有力的說法是,英殖民政府並未允准陸佑發行銀單,不過1898年時的英殖民政府秘書留下的文件曾提及由於尚未發行鈔票,很難攜帶大量現鈔移動。陸佑當時產業規模大,許多錫礦場在偏遠地區,支付薪資攜帶大量現金過於不便,又怕遇劫,於是自1898年開始私人發行東興隆銀單。1900年時英殖民政府要求陸佑全部回收,交給官方銷毀。陸佑曾分批回收上繳,在誌期1900年4月23日的信函中,上繳14000元的銀單之餘,要求官方展延回收期限。該銀單因此僅流通三年。[5]

註釋

  1. ^ 並無確切來源。1899年開始發行的叻幣初期亦以1:1比例與墨西哥銀圓或西班牙銀圓等貿易銀元兌換。按當時經濟情況,該類銀元在亞洲東方的銀本位地區的地位類似今日美元,當時發行的dollars面額的本票一般一定以其為標準單位。英國貿易銀元自1895年起發行,也有很大可能是對應對象,基本上各貿易銀元價值相等。
  2. ^ 網路上另見有陸佑銀票一詞流傳,然而在中國貨幣史的概念中,銀票因襲元明清的使用傳統,一般是指以銀兩為單位的貨幣,又稱銀兩票,以錢文為單位的稱錢鈔或錢票。咸豐三年時發行的大清寶鈔戶部官票,前者以制錢作單位,稱錢鈔或錢票;後者的戶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又稱銀票。寶鈔和官票的總稱,就是後來的鈔票。以銀圓為單位者,稱為銀圓票或銀元票。銀圓票和銀兩票可以合稱銀錢票。中國開始發行以銀圓為單位的貨幣,以外國銀行而言是自咸豐年間開始出現,官方則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起。[1]:597-600無論如何,海峽殖民地發行的第一套官方貨幣,雖以銀元為基礎,但鈔票上的印刷冠稱叻嶼呷國庫銀票,乃是以銀票為名。銀單是該貨幣上的用詞。銀單,一是與債務有關,一般有期限,有些也會計算利息,可查見淡新檔案;二是過去錢莊的存款證明,這類證明不具名,可做貨幣流通,也有稱為銀票的,但有期限。[1]:708同治初年的臺灣籌防總局道府官票中,有寫到由五位縉紳各「出銀單捌仟元」的用法,該貨幣是以存銀單即前述存款證明方式運作。單,記載事物的紙張。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3. ^ 1971年時《南洋商報》在有關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世界貨幣展覽會的報道中,稱曾在內部流通約50年之久。[2]另外有稱「流通多年,後受政府勸告,停止印發」。[3]又,英殖民政府頒布1899年貨幣法令以後,欲以官方發行錢幣取代所有貨幣,1904年和1908年分別停止了三家英資銀行(渣打匯豐有利)發行本票貨幣的特許,但兩次大戰間仍有價值約13.5萬元的相關貨幣在海峽殖民地的市面上流通。[4]按英殖民時期檔案SSF 3024/1900、SSF 5916/1900,英殖民政府在1900年要求陸佑收回所有發行的銀單交給政府銷毀,陸佑分批回收不及,曾要求展延期限。[5]黃強所著《馬來鴻雪錄》中,作者在1926年遊經吉隆坡時,已不復流通,見藏吉隆坡博物館內。[6]:2、104
  4. ^ 口口為空白;「員正」上處××有印刷金額,各別為伍、壹拾、貳拾、貳拾伍。

參考文獻

  1. ^ 1.0 1.1 彭信威. 中國貨幣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 ISBN 9787208072350 (中文(繁體)). 
  2. ^ 2.0 2.1 故企業家陸佑所發行鈔票. 南洋商報. 1971年5月27日 [2018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22日) (中文(繁體)). 
  3. ^ 李業霖. 第四章 陸佑:悠悠百世功,矻矻當年苦. 林水檺 (编). 創業與護根: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 吉隆坡: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2003年 [2018年12月8日]. ISBN 98396737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3日) (中文(马来西亚)). 
  4. ^ Lee Sheng Yi. The Monetary and Banking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and Malaysia 3rd ed.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英语NUS Press. 1990: 11 [2018年12月11日]. ISBN 99716914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3日) (英语). 
  5. ^ 5.0 5.1 5.2 劉崇漢. 陸佑. 芙蓉: 石秀蘭基金會. 2018年9月: 82–83. ISBN 9789671630303 (中文(马来西亚)). 
  6. ^ 黃強. 馬來鴻雪錄 上冊 再版.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0年9月 (中文(繁體)). 
  7. ^ 7.0 7.1 7.2 K. N. Boon. Malaysia, Brunei & Singapore Banknotes & Coins, 8th edition. Petaling Jaya: Trigometric. May 2016: 287–288. ISBN 9789834331382 (英语). 
  8. ^ 8.0 8.1 Leo Suryadinata. Southeast Asian Personalities of Chinese Descent: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1. Singapore: ISEAS. 2012: 697–700 [2018年12月3日]. ISBN 9789814345217 (英语). 
  9. ^ Stephanie Ho. History of Singapore currency. NLB. 9 Mar 2016 [2018年1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3) (英语). 
  10. ^ William Shaw; Mohd. Kassim Haji Ali. Coins of North Malaya. Kuala Lumpur: Muzium Negara. 1971: 4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