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普朗克环形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朗克环形山
克莱门汀号拍摄的照片,坑壁几乎难以辨别的普朗克环形山。
坐标57°16′S 135°20′E / 57.27°S 135.34°E / -57.27; 135.34
直径319.46公里
深度3.21公里
余经日出时234°
命名来源马克斯·普朗克

普朗克环形山(Planck)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巨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1],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1858年-194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描述

普朗克环形山地形图
克莱门汀号拍摄的图像
月球轨道器3号拍摄的朝南斜视图

该陨坑位于巨大的南极-艾托肯盆地内,西侧部分被费希纳环形山所覆盖、西北分别毗邻希尔德加德环形山皮克尔纳陨石坑,更大的庞加莱环形山位于它的东面、东北偏北和东南偏东分别坐落了采拉斯基环形山卡耶环形山,较小的范维克陨石坑横亘在它的西南,而它的东南坑壁上则重叠了直径87.5公里的普朗特环形山[2]。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57°16′S 135°20′E / 57.27°S 135.34°E / -57.27; 135.34,直径319.46公里[3],深度约3.21公里[1]

如同许多此类尺寸的陨石坑一样,普朗克环形山也已被后续的小型撞击侵蚀、瓦解,其坑壁现已变成一圈由嶙峋、断裂的山丘和山脊组成的环,沿西侧壁重叠着长约451公里的普朗克月谷,并径直往南伸向了薛定谔环形山

该环形山坑内最突出的特征是坐落在北半部,由卫星坑"普朗克 W"、"普朗克 Y"、"普朗克 Z"、"普朗克 B"和"普朗克 A"构成的一些多坑结构,其中"普朗克 Y"内部几乎完全已被熔岩淹没,只剩一圈浅浅的壁沿露出在表面;"普朗克 Z"同样也已淹没,只是壁沿稍微更突出一些;"普朗克 B"坑内部分被一座更小的同心环坑所占据,坑底布满了网状的缝隙。普朗克环形山其余部分坑底较周边相对更平坦,特别是靠北侧内壁的弧形区,但南半部地表则较不规则,尽管也有一些小平原区。此外,坑内还分布有许多小撞击坑以及数座幽灵坑残迹。

卫星陨坑

LAC-130, LAC-131, LAC-140, LAC-141拼接图

按惯例,通过在最靠近普朗克环形山的卫星陨坑中心点旁放置字母,以在月图上标示它们。

普朗克环形山[3] 纬度 经度 直径
A 54.7° S 137.3° E 19 公里
B 56.0° S 137.4° E 46 公里
C 53.4° S 141.3° E 43 公里
J 62.9° S 145.3° E 26 公里
K 65.0° S 146.2° E 23 公里
L 66.9° S 141.8° E 23 公里
W 56.0° S 131.2° E 17 公里
X 54.3° S 129.5° E 25 公里
Y 55.0° S 132.0° E 40 公里
Z 56.4° S 135.2° E 72 公里

参考文献

  1. ^ 1.0 1.1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Lewis on the map LAC-105. (PDF).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9-29). 
  3. ^ 3.0 3.1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