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愛國婦人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愛国婦人会
假名あいこくふじんかい
愛國婦人會通常會員章
愛國婦人會特別會員章
表面
背面

愛國婦人會是由奧村五百子日语奥村五百子於1901年在日本東京創立的婦人團體,主要工作有達成軍事輔助事業和分擔生活輔助、慰問軍眷或遺族、籌備軍事後援與救濟救護的資金[1]。其成員多為日本皇族華族等上流階層的女性,主要是從事社會事業,後來隨著戰爭爆發改擔負後方婦人奉公的任務[1]

沿革

愛國婦人會的創立者是九州佐賀縣人奧村五百子,1900年八國聯軍時,她在中國華北見到日軍傷兵的慘況,並在返回日本後得知陣亡日軍將士家屬缺乏照顧,遂積極籌組婦人團體義務支援照顧工作[2]。1901年該會成立時,請到皇族閑院宮親王夫人擔任總裁,後來由日本社會支持得以迅速增加支會,而臺灣方面則到1904年2月與6月在臺中、臺南、臺北設立支部,後來在1905年7月17日在臺北成立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33年升格為臺灣本部)[2]

愛國婦人會不管在日本還是臺灣,成員均由上流社會階層人士之夫人組成,主要工作有照顧日本征戰受傷軍人、遺族,以及募款充實軍需。戰爭告一段落後,愛國婦人會亦從事社會工作,如與日本赤十字社合辦巡迴診療等[2]。而該會的經費來源除了創會當時日本天皇日本皇后等人捐款,還有一般入會費、經營事業收入與各界捐款[2]。在1937年時,愛國婦人會的總會員數已達311萬多人,除了日本內地,在樺太南洋群島朝鮮、臺灣、滿州國亦有設置地方的愛國婦人會組織。

1941年6月10日,日本內閣決議將愛國婦人會、大日本連合婦人會日语大日本連合婦人会、大日本國防婦人會等三個組織統一。此三組織於是在1942年2月被合併為「大日本婦人會日语大日本婦人会」。然而,隨著大政翼贊會在1945年6月13日解散,大日本婦人會亦解散,改編入「國民義勇隊女子隊」,此組織在戰後解散。

徽章與感謝狀

愛國婦人會壹等有功附加章
愛國婦人會參等有功章

對於捐款達到一定金額者以及有功的幹部,愛國婦人會會依其規則頒予徽章或感謝狀,最初有功徽章由該會總裁親自頒授,較為偏遠的地方才由地方支部長代為頒授[2]

愛國婦人會的勳章最初分為一等七寶製有功章、二等七寶紅星金色有功章、三等七寶紅星銀色有功章三種,1907年於〈有功章謝狀贈與規則〉中增列特別徽章,1917年再增列附加章、特別勳章,1931年再次修正規則且沿用至該會解散[2]。1931年時該會有功章分為最高特別有功章(原特別徽章)與一等至三等有功章四種,而一等到三等的有功章各增有附加章一項[2]。七種有功章和附加章的條件如下[2]

勳章 條件
特別有功章 捐款千圓以上、介紹會員千人以上
壹等有功章、附加章 捐款五百圓以上、介紹會員五百人以上
壹等有功章 捐款三百圓以上、介紹會員三百人以上
貳等有功章、附加章 捐款二百圓以上、介紹會員二百人以上
貳等有功章 捐款一百五十圓以上、介紹會員一百五十人以上
參等有功章、附加章 捐款一百圓以上、介紹會員一百人以上
參等有功章 捐款五十圓以上、介紹會員五十人以上

另外,該會有兩種感謝狀,一種是發給捐款七圓以上者,另外一種是七圓以下者[2]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前發送軍人慰問袋之景象(本部位於台北市表町一丁目)

歷史

愛國婦人會於1904年2月成立愛國婦人會台中、台南支部;1904年6月成立台北支部。1905年7月,三支部合併為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會址在台北,由後藤新平之妻後藤和子擔任支部長,並在當時19個地方廳設置幹事部[3],而此時台灣支部的會員僅限日本女性,從事軍事援護以及婦女社會教化工作,例如獎勵放足與進行女子教育[4]。於1908年10月,月刊《臺灣愛國婦人》創刊發行。1913年6月,位於臺北市表町一丁目的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事務所落成,並設有養蠶室、幼稚園和女子職業學校。1924年1月,成立財團法人愛國婦人事業後援會。1927年7月,開始舉辦全島幼稚園保母講習會;同年10月,修築台南市五妃廟。1930年4月,發行《臺灣愛國婦人新報》,同時亦開始巡迴診療。1932年5月,開設「乳兒健康相談所」。自1935年,與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合作從事巡迴診療。1933年6月,升格為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3]。1942年,改為大日本婦人會臺灣支部[4]

二戰後,原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改為婦聯會臺北分會附設復興幼稚園(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前身)[5],而各地的原愛國婦人會館則移交予中華民國紅十字會[6]

臺灣本部事務所

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事務所於1912年8月興建於文武町六丁目的高等法院現址,並兼作養蠶室使用。在養蠶事業廢止後,改由女子職業學校使用。由於後來高等法院的興建計畫,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事務所於是在表町一丁目興建新事務所,而部分建築則是從原址移築而來,整體工程於1931年1月落成,幼稚園及女子職業學校亦遷入[3]

各州廳支部

愛國婦人會的各地方支部除了支援臺灣本部的事業外,還負責當地婦人會館的建設、神社廟宇之維護及修建、設立特殊紀念建築物、診療所、托兒所、幼稚園等設施[3]。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更積極從事軍事後援、出征軍人家庭、遺族家庭之扶助及慰問等服務,以及募款、募集千人針日语千人針、慰問品、慰問袋等活動[7]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會員數(1939年底)[3]
支部 分會數 會員數(人)
內地人 本島人 合計
臺北州 2市9郡 14,419 27,830 42,249
新竹州 1市8郡 4,174 34,219 38,393
臺中州 2市11郡 6,731 45,380 52,111
臺南州 2市10郡 5,802 59,651 65,453
高雄州 2市7郡 7,440 29,695 37,135
臺東廳 3郡 1,210 2,603 3,813
花蓮港廳 3郡 3,385 4,819 8,204
澎湖廳 - 376 3,791 4,167
合計 60 43,537 207,988 251,525

附屬事業

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

愛國婦人會於1915年即在台北開辦女子教育機構,並逐漸改制為「私立愛國高等技藝高等女學校」,其位於臺北市樺山町,然而此校在1938年因戰事而廢校[3]。部分校舍至今仍留存,在戰後由糧食局使用,並於2016年被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臺北幼稚園

愛國婦人會經營的台北幼稚園可追溯至1912年由牧師河合龜輔借用成淵學校設立的私立台北幼稚園,於1912年11月交由大谷虞經營。隨著入園人數增加造成空間漸不敷使用,在1916年12月通過了園舍新建計畫,由官民捐款了6,370圓,然而捐款尚未達標,加上後來的物價飛漲,於是借用總督府海軍幕僚舊廳舍之一部分作為幼稚園,在應急修繕後於將幼稚園於1919年6月遷至此處。之後卻因經費困難及經營者佐田文世於1926年3月去世,接手的井村冬子於是與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交涉並將幼稚園讓渡之,而愛國婦人會於1926年9月正式接手台北幼稚園。1927年1月,幼稚園借用後方與總督府舊廳舍相鄰的空地,新建一棟保育室[8]。1931年,幼稚園遷入表町一丁目[3]

私立台北幼稚園園生統計(人)[3][8]
年份 內地人 本島人 合計
1926年9月 20 12 32
1929年7月 124 26 150
1933年 - - 172
1936年 - - 180
1939年 - - 200

二戰後,台北幼稚園由陳儀之妻古月芳接收,改名為「復興幼稚園」。婦聯會於1949年成立後,改為「婦聯會台北分會附設復興幼稚園」,並在1959年遷至私立復興高中現址,成為其前身[5]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1. ^ 1.0 1.1 重耀建築師事務所.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報告書》. 2003年10月: 2頁. ISBN 957-28555-4-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簡秀昭. 〈愛國婦人會〉. 《臺灣文獻別冊》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4-09-30: 24─33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大橋捨三郎. 愛國婦人會 臺灣本部沿革誌. 1941-02-11. 
  4. ^ 4.0 4.1 林秋敏. 謝娥與臺灣省婦女會的成立及初期工作. 臺灣文獻. 2012. 
  5. ^ 5.0 5.1 283億復興中小學也是婦聯會的?綠委要求清查. 自由時報.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6. ^ 原台南愛國婦人會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7. ^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時局と愛國婦人會の活動. 臺灣地方行政. 1937-12-20. 
  8. ^ 8.0 8.1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貳拾五周年.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