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縣
彰明縣,中国旧县名,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故鄉。
歷史沿革[1]
-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昌明縣因避獻祖諱改名為彰明縣。
- 宋、元兩代任之。
- 明洪武十年(1377年),撤入綿州。
-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撤入綿州。
- 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隸綿州。
- 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龍安府。
- 民國初,彰明縣隸西川道。
- 民國19年(1930年),西川道撤銷,改隸四川省。
- 民國24年(1935年),改隸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駐劍閣)。
- 民國37年(1948年)1月,改隸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駐綿陽)。
- 1949年12月23日後,隸綿陽專區。
- 1958年9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彰明、江油兩縣,合併設立江彰縣。
- 1959年4月30日,國務院批覆江彰縣更名為江油縣。
行政區劃
- 清彰明縣境域,據清同治版<彰明縣誌>記載:「東至石碑山二十里抵江油縣界,南至高廟子二十五里抵綿州、江油界,北至馬關山下十五里抵江油界,西至香水場三十五里抵石泉、安縣界,又西入安縣至小壩關一百四十里四至俱安縣界,東南至石橋溝二十五里抵綿州界,北至翠屏山下三十里抵江油界,西南至桂花園四十里抵綿州、安縣界,又西南入安縣界至五郎溝九十里四至俱安縣界,又至蠶絲庵一百一十里抵安縣、羅江界,又至漢昌壩一百四十里,又至隱逸山一百六十里界綿竹、安縣、羅江、德陽四邑之中,又至獅子院、馬跑泉二處俱一百七十里四至俱綿竹縣界。」
- 民國建立後,彰明縣境域與清代同。直至民國31年(1942年)3月,始與鄰縣互調飛地和插花地,興隆鄉、曉興鄉劃歸安縣,筒車寺劃歸羅江縣,馬跑泉、獅子院劃歸綿竹縣。同時從安縣劃入方水鄉和毛家鄉(今八一鄉),從江油縣劃入興發場(今東興)、朝天觀,從綿陽縣劃入福田壩、母家上壩,並劃入綿陽、江油共轄的高廟鄉。
- 1953年4月,綿陽縣東林鄉的中平、東新兩個村分別劃歸彰明縣的新民鄉和東興鄉。同年5月,彰明縣復興鄉(今八一鄉)民主、八一兩個村劃歸了安縣。1954年2月,又將方水鄉的興隆、六合兩村和復興鄉的五寶、太平兩村劃歸了安縣。1956年12月,大堰鄉龍珠村劃歸了綿陽縣。
此後,至1958年9月江油、彰明兩縣合併前,彰明縣境域範圍為:以城關鎮(今彰明鎮)為中心,北至馬頭山下8公里接江油縣界,南至石柱溝13公里連綿陽縣界,西至張家壩21公里接北川縣界,東至石碑山10公里連江油縣界。
參考資料
- ^ 「彰明縣建置」,《江油縣志》,江油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