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典音乐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8月31日) |
西方古典音乐历史 | ||||||||||||
---|---|---|---|---|---|---|---|---|---|---|---|---|
早期 | ||||||||||||
|
||||||||||||
共晓时期 | ||||||||||||
|
||||||||||||
转向新音乐(现代音乐) 19世纪晚期、20世紀及21世紀早期 | ||||||||||||
|
||||||||||||
當代古典音樂(英語: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通常是指由197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早期創作的新音樂(德語:Neue Musik),包含著現代主義音樂、後現代音樂、新浪漫主義音樂和折衷主義等風格[1]。不過有時當代古典音樂可以泛指1945年之後的作品。[2]當代古典音樂的風格多樣,由前衛音樂開始打破了許多以前人們對於何謂音樂的觀念,到今天各種風格百花齊放,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時代風格。
分類
一般而言,「當代古典音樂」是:
- 現代形式的藝術音樂
歷史
背景
在二十世紀初,古典音樂作曲家開始嘗試使用一種越來越不協和的音高語言,有時甚至會產生無調性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些作曲家採用了新古典主義風格,試圖重現早期風格的平衡形式和清晰可見的主題進程[5](參見新即物主義和社會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派作曲家在他們的創作過程中尋求達到更高層次的控制(例如使用十二音技法和後來的全序列主義)。與此同時,作曲家們也在嘗試放棄控制的手段,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不確定性或隨意過程[6]。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導致了電子音樂的誕生[7] 。實驗磁帶循環和重複性有助於極簡主義音樂的發展[8]。還有一些作曲家開始探索音樂戲劇表演(表演藝術、混合媒體、磁力音樂)的潛力[9]。當代古典音樂的新作品不斷被創作出來。伯克利波士頓音樂學院每年都會舉辦700場演出。來自當代古典音樂課程學生的新作品亦有大約150場演出[10]。
1945-75年
在某程度上,歐洲和美國的傳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產生了分歧。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包括皮埃尔·布莱兹、路易吉·诺诺和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其中布莱兹和史托克豪森都是奥利维埃·梅西安的學生。序列主義是當時重要的美學哲學,也是一組創作技法。它源自阿諾德·勛伯格和安东·韦伯恩(他本人卻不接受十二音技法)的作品,又與勒·柯布西耶的調性思想密切相關。另一方面,雖然有一些更傳統的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和本傑明·布里頓,創作了一些傑出序列音樂,但仍然保持著一種音調風格。
美國的作曲家如米尔顿·巴比特、約翰·凱吉、艾略特·卡特、亨利·考埃尔、菲利普·格拉斯、斯蒂夫·莱奇、喬治·羅奇伯格和罗杰·塞欣斯都形成自己的音樂觀。部份作曲家(凱吉、考埃尔、格拉斯、莱奇)開展了一種新的實驗音樂,他們開始質疑音樂的基本概念,如記譜法、表演、持續時間和重複,而其他作曲家(巴比特、羅奇伯格、塞欣斯)則對荀伯克的十二音序列主義進行了擴展。
參考資料
- ^ Botstein "Moder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The Late 20th Century (subscription access).
- ^ "Contemporary" in Du Noyer 2003, 272.
- ^ Du Noyer, Paul (ed.) (2003), "Contemporary" in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Music. Flame Tree. p 272. ISBN 1-904041-70-1
- ^ Leon Botstein: "Modernism" ¶9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28 April 2007), <http://www.grovemusic.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hittall "Neo-Classic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bscription access).
- ^ Schwartz and Godfrey 1993, chapter 7: "Order and Chaos", pp. 78ff.
- ^ Manning 2004, 19ff.
- ^ Schwartz and Godfrey 1993, 325.
- ^ Schwartz and Godfrey 1993, 289ff.
- ^ Master of Music in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Performance. [October 11,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