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民國)
張錫純 | |
---|---|
出生 | 1860年 河北省鹽山縣 |
逝世 | 1933年(72—73歲) 天津 |
职业 | 中医医师 |
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
生平
張氏原籍山東諸城,明代遷居直隸鹽山邊務里,世代皆為儒家學者,其先祖張友三傳有家訓謂:「凡後世子孫,讀書之外,可以學醫。」。張氏自幼聰慧,父親張丹亭精於醫道, 他在跟隨父親讀書的閒暇時間同時也兼學醫理。
1885年,張錫純治癒了使當時的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無策的危重症,頗受二人稱道,自此開始應診。但 1911年前,仍主要以教書爲主要職業。
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榜後,張氏雖然正值壯年,但對於追求科舉功名並無太大的進取心,於是開始廣泛蒐集百餘種醫書,勤奮閱讀,學識日增。當時正值清朝末年,西洋醫學已在中國迅速傳播。
1904年,中國廢除科舉制度,興辦西式學堂,張錫純成爲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於醫學。他比較中西醫學,認為各有長短,因而又自學西醫,試圖吸收西醫長處以補中醫的不足。經過十多年的讀書、應診過程,於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張氏年近50,醫名漸漸在中國傳開。
1911年辛亥革命後,應德州駐軍統領聘請,在軍中擔任軍醫正數年。
1918年(民國七年),蘇中宣等人聘請張錫純到奉天(瀋陽),在大東關開辦立達中醫院,並擔任院長,提倡中西醫合作,聲名大噪。1920年代初期,與江西陸晉笙、楊如侯、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稱為“四大名醫”。又和慈溪張生甫、嘉定張山雷齊名,被譽為海內“名醫三張”。
1928年後寓居天津,白天診病,夜間寫作,開辦天津“國醫函授學校”,設立“中西匯通醫社”,培養後繼人才。
1933年秋天,因病逝世,享年74歲。
著作
張錫純的代表著作是《醫學衷中參西錄》,共七期,三十卷。
軼事
張錫純曾創製過一帖名為「石膏阿斯匹靈湯」的方子,由中藥退熱藥生石膏和西藥阿斯匹靈兩味組成,用以治療感冒發燒等,開啟中西藥合用先例。據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氏曾治一幼女,「發熱旬餘不愈(癒),先用涼藥清其熱,熱退仍煩躁不安,後予以阿斯匹靈,發出白痧若干而愈。」[1]
參考資料
- ^ 中西藥通吃 要看速不速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