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秉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秉鵬
漢字 張秉鵬
白話字 Tiuⁿ Péng-pêng
台語羅馬字Tiunn Píng-pîng
漢字 惟明
白話字 Ûi-bêng
台語羅馬字Uî-bîng
本名
漢字 張泡
白話字 Tiuⁿ Phàu
台語羅馬字Tiunn Phàu
表字
漢字 和平
白話字 Hô-pêng
台語羅馬字Hô-pîng

張秉鵬(1767年—1834年),小名張泡[1],表字惟明,號和平[2]福建泉州晉江出身,屬於頂郊三邑人族群,為臺灣清治時期著名的艋舺郊商張德寶(或作張得寶)商號的創始者。[3]張秉鵬的致富過程,有著一段與海賊蔡牽的傳奇故事。艋舺民間當時口耳相傳著一句「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的俗諺,顯示出由張秉鵬為當地數一數二的巨富。[4][a]

生平

早年

清代乾隆年間,張秉鵬的父母相繼逝世。張家十分貧窮,父母雙亡後即僅依靠兄長張秉宇維持家計;然而,不料哥哥壯年因病早逝,嫂嫂隨即帶著幼侄改嫁。[4]小名「阿泡」的張秉鵬,遂流落於泉州真武廟前,人人稱呼他為「泡官」。相傳他有日遇見了一位相士,經相士詳細觀看了面相手相之後,得知了自己「有財無庫」。相士基於私心,編了個自己女兒「有庫無財」的理由,便將女兒許配給了張秉鵬。[1]張秉鵬眼見當時多數同鄉都出海討生活,又在相士岳父的指點之下,遂隻身前往北台灣謀生。

創業

起初,張秉鵬在商行裡擔任夥計以及廚役的工作,薪水十分微薄。不過,張秉鵬勤勞上進的態度博得行主的信任,他的收入也跟著逐日漸增。他省吃儉用,不過幾年便已有了一定的積蓄。他遂與朋友合股投資前往「北頂」辦貨的商團,從中獲取了不少利益。此時,行主對張秉鵬已是刮目相看,便擢升他為行員,每每辦貨皆隨行出海。有一次,行主將辦貨任務交由張秉鵬來帶領,從北頂滿載貨物而歸;然而,正當船隊將駛入滬尾港口時,卻遭遇橫行於中國東南海的同安籍海賊蔡牽的襲擊與掠奪。這天,恰巧是大龍峒大道公廟落成、大道公神像開光點眼之日,自祖廟白礁慈濟宮進香歸返的神像,從滬尾準備入港,居民紛紛前往禮佛;沿途燒香、放鞭炮,蔡牽卻誤以為這是在歡迎自己,大喜,遂下令所有海賊不准殺害住民,張秉鵬與他的船員這才躲過一劫,僅被捉回賊寨。又在因緣際會之下,蔡牽的妻子又恰好是張秉鵬的同鄉,因此出力幫助張秉鵬脫離難關,蔡牽也轉而對張秉鵬友善。離開海賊寨營之前,蔡牽將一面黃旗授予張秉鵬。從此,掛著這面旗的北頂船隊再也不受海賊的侵襲,而張秉鵬也因此而發跡,脫離原本的商行,創立了獨自經營的「張德寶商號」(又稱「張得寶」)。[1]

晚年

張秉鵬創業後,張德寶成為當時艋舺「第一好額」(好額,臺語,富裕之意)的商號。張秉鵬致富後,於今日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所在地建立大宅,設有槍樓、石牆、竹圍以及河溝等防禦建築,宛如一座城堡,固若金湯。[3]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二月,張秉鵬卒於晉江,享年六十八。[2]爾後,張德寶商號分為五間郊商,並逐漸為人所淡忘,但仍然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力。1853年,相傳在艋舺爆發頂下郊拚時,身為頂郊的張德寶系商號,即給予三邑人相當大的資助,甚至在彈藥不足時提供通寶作為火器的彈藥使用,其富有程度不在話下。[1]1920年,艋舺龍山寺重新翻修時,張德寶商號亦捐出鉅額協助。[4]至今,根據張秉鵬的父系後裔表示,張德寶商號仍以祭祀公業的形式存續著。[3]

相關作品

小說

戲劇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廖漢臣〈張得寶的致富奇談〉,《臺灣民間文學集》,李獻璋著。
  2. ^ 2.0 2.1 張秉鵬 -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3.0 3.1 3.2 艋舺龍山寺季刊 第012期.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4. ^ 4.0 4.1 4.2 張德寶歷史典故 - 艋舺龍山寺官網.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 ^ 中國民間故事 艋舺阿泡官 Chinese legendary story.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1. ^ 「第一好」即「第一好額」,讀 tē-it hó(-gia̍h)台語的「最富有」之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