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學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古代中央官學,為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1]

沿革

周朝已有太學之名,當時的太學指中央設立的辟雍等大學。《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

發展

中國

漢代始「太學」成為中央在京師所設學宮的正式名稱。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西漢長安(今西安)設太學,東漢西晉洛陽設太學,東晉建康(今南京)設太學。在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经历南北朝以后,隋代改为国子监

宋朝太學隸屬國子監,專門培養政府後備官員。外舍生兩千人,內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太學與國子學都在六月舉行入學考試,稱「補試」。考試不易,入學後還有頻繁的「考試」、「課」,隨時淘汰不合格者。考試有每月一次私試、每年一次公試,以及舍試、私試;公試分兩場進行,內容一是經義,一是策論,主要由太學教師和長貳主持。成績優異可晉級,上舍生則可獲得免試和入仕為官的機會。外舍生三年為限,內舍生六年為限,舍試失敗只能離開太學。院校每月放假四次,其餘時間太學生必須留校住宿,夜間外宿也要告假。請長假不能超過一百天,以感風簿記錄太學生請假情況。平時除了國子博士巡齋,還設一名直學,配有直學室,負責學生登記出入。日常起床、吃飯、就寢、集合等均以擊為號,每天還要在首善堂集合簽到。最早規定太學生、國子學生須住校學習五百天以上,才能參加科舉;宋徽宗時提高為三年。太學生免丁糧、官役和差徭,有豐厚獎學金及膳食,據成績等級享受免解試、免禮部試的優惠待遇。[2][3]

清朝末代廢除科舉制度,國子監撤銷。

朝鮮半島

高句麗時代始設太學。新羅時設國學 (學府)高麗國子監朝鮮王朝成均館

越南

陳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時,實行科舉,其施行方式是設立太學,由太學生參與考試,來取得進士資格。黎太祖黎利登基後在首都昇龍設立國子監。國子監制度一直實施至阮朝,1919年阮朝舉辦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此後科舉廢除,國子監撤銷。

参考文献

  1. ^ 太學. 教育百科. 中華民國教育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中文(繁體)). 
  2. ^ 国晶. 宋朝遊歷指南. 
  3. ^ 文獻通考》優等上中書,其正、錄、學諭,以上舍生為之。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