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阳国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陽國志
1939年發行版本
作者常璩
类型地方志
语言古代漢語
主题西南方志(包含今四川省重慶市漢中市雲南省貴州省
發行信息
編輯常璩
出版地點東晉
媒介紙本書
规范控制
OCLC32726940

华阳国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共约11万字。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内容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北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1]中说:“唯天有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这部分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

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里指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评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至于他方,罕闻爱异。其如常璩之详审……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

北宋学者吕大防在《华阳国志·序》中也说:“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

当代人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写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离不开《华阳国志》。

综上所述,《华阳国志》为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于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这些对于今人研究西南社会发展、探究西南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章节

書籍

  • (晋)常璩 《华阳国志》,济南:齐鲁书社, 2010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注释

  1. ^ 华阳国志 (晋)常璩 维基文库.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