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勤習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崁武術的三大流派中,總共衍生出四個武館系統,分別是勤習堂、振興社、武野館及振興館。

約在道光年間逐漸發展出來,尾欠的金獅連陣武野館系統,頭欠的振興社系統,相傳都是來自詔安客家的武師所傳,另外還有在七欠範圍之外的西螺街上,發展出以太祖拳為主的勤習堂系統。頭嵌振興社阿善師的金鷹拳,振興社系統在西螺街上又分支出振興館系統。第四嵌金獅連陣武野館,金生師的布雞拳,當時的在土庫牛埔一帶的土匪猖獗,地方人士皆會習武自保並抵禦土匪侵擾。

勤習堂

勤習堂是由廖懋昭(萬得師)於光緒年間取得武秀才,在二十四歲盡得高榮師真傳所創,因為高榮師期許習武者唯有「勤習」才能練就一身好功夫,遂將武館代命名「勤習堂」。西螺當時武師均擅長北管文武場樂器(錦城齋)成員。當時西螺街流傳一段佳話:「聽曲市仔頭錦城齋,看武街仔尾勤習堂」。

勤習堂的拳法基礎為太祖拳系統,相傳源自以武術見長的宋太祖趙匡胤,勤習堂開館以紅紙、香爐奉祀祖師,主祀宋太祖、白鶴仙師及觀音佛祖;此外,還有達摩祖師、福德正神及九天玄女等,其中又以宋太祖為祖師居中位,彰顯勤習堂的武術是以太祖拳為入門拳種。太祖拳講究剛、猛、緊、穩、小等基本原則,拳技的內容在西螺地區最稱大宗,以太祖拳為主體,另外包含蝶拳、鶴拳、虎拳、蛇拳及猴拳等,可謂台灣武術中的百科全書,顯見其博古。現依類分述:

第一:勤習堂的太祖拳分成基本套路及進階套路兩部份,合稱為「三十六套內」,基本套路又稱為「六路內」,共有九式拳套,包括:拳母、二斬、三斬、四斬、五斬、六路頭、六路尾、倒踏三角、倒坐蓮等;進階套路又稱為「六路外」,共有二十七式拳套,包括:天師扣印、流盤、九步、工字拳、蓋四門、四門滾浪手、四門紺踢、敗馬四門、車栓、七目、蹬錢、小七璋、大七璋、小連盤、大連盤、小仁義、大仁義、倒踏四門、獻胛、美人梳妝、九美梳妝、一角戰、二角戰、三角戰、梅花拳、二斬插手、上尾野等。其中美人梳妝、九美梳妝的手技包括新娘拜手、挽髮照鏡等,充滿陰柔之美,歸類為「姑娘拳」。此外,尚有「三十六套外」的套路,包括內八卦、外八卦、十八刁潼頭、十八刁潼尾、十八羅漢拳、米篩八卦等套路。

第二:太祖蝶拳包括蝶頭、蝶尾、四門變化蝶、單頭蝶、雙頭蝶、梅花蝶、拜馬蝶、衝天蝶、過肢蝶、捲手蝶、烏鴉蝶、三蝶、港尾蝶等十三式套路。

第三:太祖鶴拳包括鶴仔、安鶴、川鶴、丁鶴、四門鶴、四門討吃鶴、外丁鶴、外鶴母、鶴母、鶴椎、外鶴、獨鶴、單肢鶴、獨腳鶴、短肢鶴、斷翼鶴、鉸剪鶴、衝天鶴、孵蛋鶴、外駿鶴、駿身鶴、舉翼鶴、八卦鶴、無影鶴等二十四式套路。

第四:另有虎拳套路包括虎拳頭及猛虎出林兩套,蛇拳有毒溜與毒啄兩套,猴拳有上盤、中盤及下盤三套。

參見

參考文獻

  1. 廖君達. 〈勤習堂源流考〉,《海峽兩岸南少林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 台中: 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 2005 (中文). 
  2. 廖君達. 〈勤習堂源流及武術初探〉,《2008年閩台南少林傳統武術交流大會研討會論文》. 《2008年閩台南少林傳統武術交流大會研討會論文》. 2008 (中文). 
  3. 郭應哲,廖君達, 陳文雅. 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 台灣. 
  4.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廖培成(本文主要撰述者). 〈西螺勤習堂核心套路六路內擇要〉. 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 2010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