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入菩薩行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入菩薩行論》
原名Bodhisattvacaryāvatāra
作者寂天
译者天息災、釋隆蓮、釋如石
语言梵文
主题佛教大乘中觀派
發行信息
出版地點印度
被引用

入菩薩行論》(梵語Bodhisattvacaryāvatāra),作者為那爛陀寺寂天,為八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哲學著作。內容為如何發起、實踐菩提心與行持六波羅蜜。此論影響了大乘佛教中對菩提心的實踐方法的討論。[1]

《入菩薩行論》對其後幾部重要藏傳佛教論著的誕生都有貢獻,例如噶當派阿底峽的《菩提道炬》和格魯派宗喀巴對《菩提道炬》的註解《菩提道次第廣論[2]

譯本

漢譯本

985年(宋朝雍熙二年)天息災譯師曾經將《入菩薩行論》翻譯為四卷《菩提行經》,作者題為龍樹。但並沒有得到漢傳佛教注意。

藏譯本

阿底峽首先將《入菩薩行論》引入西藏,並將之編入噶當派噶當六論當中,成為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教典。另外還有巴楚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

現代漢譯本

受藏傳佛教影響,《入菩薩行論》重新傳入漢地。1951年,隆蓮法師將《入菩薩行論》從藏本譯漢。1985年作為四川尼眾佛學院的教材。經趙樸初審閱後,送金陵刻經處印行,收入續藏中。

1997年,台灣的如石法師將《入菩薩行論》從藏本譯漢,並介紹寂天相關的著作,此譯本被四川喇榮佛學院索達吉堪布講授為《入菩薩行論廣釋》。另外也有由堪布貢噶旺秋以藏文講述,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出版的譯本。

內容

宋譯本 《菩提行經》 將之分為八品 :

  • 讚菩提心品第一、
  • 菩提行經菩提心施供養品第二、
  • 菩提行經護戒品第三、
  • 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四、
  • 菩提行經菩提心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五、
  • 菩提心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六、
  • 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第七、
  • 菩提行經菩提心迴向品第八。

民國如石法師譯本分為10品

  •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 第二品 懺悔罪業
  •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 第四品 不放逸
  • 第五品 護正知
  • 第六品 安忍
  • 第七品 精進
  • 第八品 靜慮
  • 第九品 智慧
  • 第十品 迴向

註釋書

此論在藏地各派解釋道次第中的六度都會使用,最著名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

西藏佛教中,對此論的註解,翻譯漢文的有:

藏傳比丘尼佩瑪·丘卓對本論的講解No Time to Lose: A Timely Guide to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3],由雷叔雲譯為中文《生命不再等待》,有正體與簡體兩種版本[4][5]

引用文獻

  1. ^ 張福成. 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 1993, (第6期): 329-349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這部論非常巧妙的將菩提資糧涵攝在菩提心的實踐中,而以願心、行心為總綱。可以說由龍樹,無著發展下來的這個潮流,到了寂天就完備了,此後所有討論以菩提心來實踐大乘資糧的,完全以寂天的架構為主,再也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2. ^ 張福成. 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 1993, (第6期): 329-349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與蓮花戒的情況相同,入藏的阿底峽也是應藏人修行上的問題而撰著了《菩提道燈》,以當時教法混亂的情況來看,也是沒有掌握實踐的綱領,於是阿底峽在論中也依寂天的骨幹,分出二類菩提心(《菩提道炬》第10~19頌),並說行心是為了增廣願心的(第19頌),其方法是三學。[...]藏傳佛教各大教派,均將金洲法稱傳下來的《修心七義》、寂天《入菩薩行論》、阿底峽《菩提道燈》三部書列為論典稍為有些基礎後,修發心法之前的必讀書籍,因為藉此可了解顯密之間的關係,尤其可了解發心與菩提資糧之間的關係。閱完之後,再閱讀各派成就者仿《菩提道燈》而撰的註釋書籍,噶舉派則讀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格魯派則讀宗喀巴的《道次廣論》,噶當派雖有許多註解,但向以阿底峽的自釋為主。這些書閱完後,實際修發心時,都有各派成就者自撰的儀軌,但其口訣必定是阿底峽傳下的寂天自他相換或金洲法稱的因果七教誡。 
  3. ^ Pema Chödrön. No Time to Lose.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5 [2013-09-19]. ISBN 978-0-8348-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4. ^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雷叔雲譯. 台北市: 心靈工坊. 2008年11月14日 [2013年9月19日]. ISBN 97898667824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26日). 
  5. ^ 佩玛‧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雷叔云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013-09-19]. ISBN 978-7-5613-498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參考文獻

  • 釋如石著. 《入菩薩行導論》. 高雄市: 諦聽文化. 1997年. ISBN 9578818165. 
  • 寂天菩薩造頌; 傑操大師廣解. 《入菩薩行論廣解》. 隆蓮法師漢譯. 臺北縣汐止市: 大千出版. 2005年. ISBN 9574470881. 
  • 寂天菩薩造頌; 傑操大師廣解. 《入菩萨行论广解》. 隆蓮法師漢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2013-09-20]. ISBN 978-7-5325-41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 無著菩薩作. 《入行論釋・善說海》. 慧光集27.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譯. 臺北市: 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2006年 [2013-09-20]. ISBN 978-986-81867-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 《入行论广解》,索达吉堪布著。本论是迄今为止最广的《入行论》注释。其内容是一切诸佛菩萨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论你是修显宗或密宗,这部论典极为重要。如果没有通达此论的内容,无法生起入大乘之基础——菩提心;如能通晓此论,则已得八万四千法门之心要总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