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條約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8月12日) |
《伊犁条约》(又稱《中俄改訂條約》或《聖彼得堡條約》)是清朝与俄国簽定有關歸還新疆伊犁地區的條約,於光緒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在圣彼得堡簽定。中方條約文本原藏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沿革概略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浩罕汗國領導人阿古柏在天山南路宣布東突厥斯坦独立之际,出兵新疆伊犁地區;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
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
光緒五年八月十七日(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擅自签定《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失去伊犁西部、南部和南、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偿付兵费五百万卢布,朝野纷纷反对,清廷未许。
光緒六年(1880年),改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光緒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签定《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因於俄國國都聖彼得堡簽訂又稱《聖彼得堡條約》。
《改订条约》下签订有:
- 子约一:伊犁界约 1882年8月6日 勘分霍尔果斯河段。
- 子约二:喀什噶尔界约(东北界约) 1882年12月7日 勘分喀什噶尔东北段,将边界由天山主脊南推。
- 子约三: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科塔界约) 1883年8月12日:勘分科布多至塔城段。
- 子约四: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 1883年10月3日 勘分塔城西南段,将边界由天山主脊南推。
- 子约五: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1884年6月3日 勘分喀什噶尔西北段,即著名的乌孜别里山口“俄国边界转向西南,中国边界一直向南”。
後續
根據條約,沙俄歸還伊犁,但仍獲得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并要求两国派员“勘改”北疆的斋桑卓尔以东地区),中國賠償俄國兵費九百萬盧布(折合白銀五百餘萬兩);中國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等地。之前負責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對此條約表示滿意,說 : 「中俄和議,伊犁全還,界務無損。領事只設嘉峪關、吐魯番兩處,此外均作罷論,則商務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還,松花江不許俄船來往」,而對曾紀澤也表示讚揚:「劼剛此行,於時局大有裨益,中外傾心,差強人意也」。
同時,中俄雙方給哈薩克人一年的時間選擇入籍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