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线
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3.2萬公里长的海岸线,名列世界第6位。海岸线分为大陆岸线与海岛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为1.8萬公里。其北部起始点为鸭绿江口,南方终点为北仑河口。
分布
- 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整个海岸的分布格局。
- 杭州灣甬江口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海岸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岩岸与下降的沙岸交错分布,但以沙岸居多。
- 杭州灣甬江口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整体抬升的沙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
- 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沙岸與岩岸的基础上,或发育了珊瑚礁,或丛生红树林,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岸类型——生物海岸。[1][2]
分类
根据海岸的地貌特点,中国海岸可分为以下几类:
- 平原海岸(沙岸)
- 山地丘陵海岸(岩岸)
- 生物海岸
- 平原海岸可分成:三角洲、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如黃河三角洲、杭州灣三角洲等。
- 山地丘陵海岸為岬灣式海岸、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主
- 生物海岸可分成: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南海諸島是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三省沿岸,以海南島的紅樹林最為茂盛,是中國最大了一片紅樹林保護區。[3]
平原海岸
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等3类。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湾)
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在河口不斷堆積而成的。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河口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尾闾河段延长,河床纵比降减小。由于尾闾多次摆动,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
- 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在冰河時代後期时均为溺谷式海湾,导致发育过程殊异。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4.86亿吨泥沙向河口输送,水丰沙多,河口沙岛发育,河口边滩不断淤涨。在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不仅建造了辽阔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内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下三角洲;钱塘江水丰沙少,年径流量比黄河略低,年内输沙量只有668万吨,不到黄河的1/200,远远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湾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状形态。
-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式三角洲,珠江流域来沙不多,年输沙量不足1亿吨,但是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淤积。
淤泥质平原海岸
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及濒临黄海的苏北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的特点是滩地宽广、滩坡平缓,携带大量细颗粒泥沙入海的河流,特别是黄河,对中国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山地丘陵海岸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海岸、杭州湾以南海岸,绝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海岸,多为岬湾式海岸。
岬湾(谷灣)式海岸
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湾,岬湾相间,岸线曲折。海岬处多有海蚀地貌,海湾内则出现海积地貌。包括:
- 辽东半岛南端,组成山体的基岩为致密紧硬的古老变质岩。
- 山东半岛南部、福建和广东沿海由花岗岩构成的岸段,因花岗岩易于风化,海积地貌十分发育,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沙坝。
- 浙东、闽北岸段亦为山地丘陵海岸,海岸曲折,港湾深入,成為天然良港。
- 在辽东半岛东部和粤西海岸,因分别接受鸭绿江和珠江携出的细颗粒泥沙堆积,也发育了规模不一的基岩港湾淤泥质海岸。
生物海岸
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
珊瑚礁海岸
中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南岛沿海、雷州半岛南部沿海
红树林海岸
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福建沿海也有分布。它们大多生长在海湾和澙湖中,尤以海南岛的红树林最为繁茂。
中国沿海有不少海峡,较知名有的以下三个:
港湾
中国大小海湾数量众多,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达150余个。好的海湾常常伴随着良港。中国海岸线上有众多驰名世界的优良港口,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