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會
霧峰一新會,通稱一新會,是一個由霧峰林家林攀龍等人創辦於1932年的文化啟蒙組織。
歷史
1932年(昭和7年)2月,林攀龍從德國返回臺灣,並回到家鄉霧峰。同月24日,他在當地籌備發起成立文化啟蒙組織。同年3月29日,林攀龍等人創立霧峰一新會,並由父親林獻堂主導會務;該組織以其家族成員與霧峰庄及其鄰近居民為主要會員,又以提升農村文化為成立目的,其宗旨為「促進霧峰庄內之文化而廣布清新之氣於外,使漸即自治之精神,以期新臺灣文化之建設」。
不久,一新會的會館、會旗、會歌紛紛開始建置,並將會址設於萊園林梅堂庭院。1932年11月,經組織幹部決議,其會旗樣式為藍底長三角形中有一紅色心形,心形圖案中又有一「一」字。
同時,一新會開始舉辦各項活動,如日曜講座、辯論會、讀書會等文化活動,又如老人慰安會、兒童親愛會、青年座談會、婦人茶話會等社會活動,還有各種體育活動。
一新會創立初期參與者多為男性知識份子,又有許多成員為中臺灣地方士紳。但是,在1935年的組織名簿中已可見10位女性幹部,其中有吳素貞(又名吳帖,曾任社會部委員,兼任手工藝教學和演講庶務等工作)、曾珠如(曾任社會部委員,林攀龍的妻子)、洪瑞蘭(於1931年取得臺中州產婆執照,1932年加入一新會,曾任衛生部委員,並舉行過11次醫療衛生相關主題演講)等人。後來,何秀眉(在前往日本進修返臺後開設「秀眉洋裁研究室」,戰後創辦台中太陽堂餅店)也在加入一新會後教授會員西洋裁縫技巧,並擔任學藝部委員。
除平日研習活動外,一新會也會定期舉辦成果展示會。[1]
1937年,在七七事變爆發不久後,其一切活動宣告休止。
戰後,吳素貞及曾珠如等成員曾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2][3],會館所在地則被霧峰林家轉作臺中縣立霧峰初級中學校地,林攀龍成為該校首任校長。[4]
組織
一新會以委員制運作,設有委員30位;初任會長林攀龍即由委員互選產生。委員會下設有調查、衛生、社會、學藝、體育、產業、庶務、財務等8個部會。同時,一新會又委請林獻堂、蔡培火、林其賢等人擔任顧問。另外,一新會也設有一新義塾,以教授漢文、日文。[2]
會歌
歌詞
1.
霧峰地土好 灌沃亦週到
豪華非所重 重在氣節高
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
大樹根底在 風雨掃不倒
2.
庄內土地井 冥日在湧泉
來源既然深 清新不變換
願咱眾兄姐 仔細檢點看
生活若合理 親像日上山
3.
台灣美麗島 天生好圖畫
到處大城壁 因何總傾頹
公事請關心 祖業免荒廢
結成倡日新 霧峰一新會[5]
參見
參考資料
- ^ 霧峰一新會(1932-)-臺灣女人. women.nmth.gov.tw.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英语).
- ^ 2.0 2.1 嶄露頭角--霧峰一新會中的臺灣女性社會參與. ndaip.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李毓嵐. 林獻堂與婦女教育—以霧峰一新會為例 (PDF). 臺灣學研究. 民國101年, (13期): 93-126 [2018-0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6-23).
- ^ 周婉窈.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2-03-23. ISBN 9789570839555 (中文(臺灣)).
- ^ 李淑鈴. 霧峰林家與「一新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中華民國99年, (65)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