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臺大校長介紹
台北帝大時期總長
帝大設立前
- 1922年2月,日本頒布臺灣教育令,依時程需於1928年設立大學
- 1924年9月,伊澤多喜男擔任臺灣總督,同年冬幣原坦受聘為臺北帝國大學之創立委員,並赴歐美考察
- 1925年10月9日至10日,在大學創立會議,伊澤提出文學部與理學部為學問之根本,需有文政學部以及理學部。確立帝大為綜合性大學
- 1925年編列「帝國大學創設準備費」
- 1926年,列「大學新營費」經費,並以「在外研究員」身份預聘部分師資
- 時任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學部長兼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校長的大島金太郎也參與帝大籌設
- 1928年3月17日,日本政府發布「臺北帝國大學官制」、「臺北帝國大學組織規程」等法規,臺北帝大成立
- 幣原坦任首任總長
- 5月5日開始上課
- 1936年1月,醫學部成立,部長為三田定則。同年5月17舉辦創校來第一次盛大開學典禮
- 1936年9月,三田定則接任總長
- 1938年4月,臺北醫院移撥給醫學部,成為附屬教學醫院
- 1941年4月設立預科
- 主張殖民地臺灣應該全面採用日語,二語併用只是過渡期的現象
- 1943年3月,理農分立成定局,理農學部分成理學部與農學部
- 1945年2月辭職
- 1945年3月任總長
羅宗洛
- 任接受台大委員,隨陸志鴻、馬廷英來台,與安藤正次總長交接台大
- 台大經費來自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儀以預算干預人事,成為羅宗洛去職的遠因。
- 台大醫院罷診事件
- 為代理校長並非正式的台大校長,但被台大校方視為第一任校長。
陸志鴻
- 受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薦任擔任校長,因而不能抵抗長官公署不合理要求
- 校內遺跡:志鴻館,已經清空,即將拆除
莊長恭
- 杜絕關說,停聘歷史系主任涂序瑄教授等二十四名教員,所謂「台大教授解聘事件」,避免台大學術水準向下沉淪
- 學生代表聯合會反對「續招轉學生事件」
- 停辦前身為台北帝大預科的台大先修班,台大學制完全轉成美式學制,原任教授轉任本科副教授
- 為後來傅斯年校長的成就奠定基礎
傅斯年
- 鮮明的反共立場
- 加強台大的教學功能,先從大一各科基礎課程改善著手,組織「改進大一課程委員會」
- 滿足教育部學分制學制下,發揚講座制的研究精神
- 四六事件保護台大學生
- 李霽野教授棄職逃離台灣事件
- 傅斯年的改革為未來台大發展奠定基礎,但七百天校長時間並不久,改革的成果未竟其功
- 校內遺跡:傅園、傅鐘
錢思亮
- 1949年1月20日,隨傅校長上任來台大,擔任教授兼教務長
- 1950年11月,代表台大參加「國際大學校長會議」
- 恢復「大一課程委員會」
- 鼓勵,任用海外歸國人員
- 四校聯合招生,成為後來聯考的前身
- 任內建成活大、舊體。圖書館藏書從40萬冊成立至95萬冊。向IBM租用兩部電子計算機
- 校內遺跡:思亮館
閻振興
- 1970年6月1日就任校長,隨後辭去兼任的中山科學院院長、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職位
- 1973年發生哲學系事件,閻校長因不能保護師生而被人非議
- 校內遺跡:振興草坪,後來蓋總圖用去一半
虞兆中
- 校園規畫規範校內建築的整體風貌
- 提倡通識教育
- 選訂「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以及集校名、校訓、椰子樹為一體的校徽
孫震
- 首位校友出身的台大校長
- 成立管理學院、新聞所、推廣教育部
- 新聞所系館落成,新聞所成為法、社學院首批遷回系所
- 計畫籌設藝術學院、新圖書館、管理學院大樓
- 完成三幢學生宿舍、農綜、工綜、醫學中心
- 建立名譽教授學位頒布辦法
陳維昭
- 醫學院大團結推人選校長爭奪學校資源
- 推動台灣大學院校第一個教師評鑑
- 對大學法施行細則22條提釋憲,大法官會議做成380號解釋,大學自主精神進一步獲確立
- 「成立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1996年完成調查報告
- 1997年成立「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
李嗣涔
- 特異功能研究引發爭議
- 第一任校長校內選舉排名第二,楊永斌為第一,李嗣涔卻被教育部圈選為新任台大校長
- 紹興南街爭議,抗議學生84年校慶時出現在會,李嗣涔召來大安分局員警,打破不讓軍警進入校園的不成文慣例
- 不願意在校友陳文成陳屍處圖資系館旁設立陳文成紀念碑,被指為保守心態作祟
楊泮池
- 薪資議題被人炮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