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此觀看單頁完整版本
『單頁版本』 維基消息2013維基愛古蹟 得獎名單公布2013維基愛古蹟已經結束,有超過50個國家的古蹟照片參加了評比。今年賽事比起以往,參與國更多,更遍布各大洲和文化。阿拉伯國家,還有許多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都是第一次參加,也有來自南極的照片!評審團由六名成員組成,他們非常審慎地面對這次評比,評審報告中不只有此次評比的審議內容,還有早前宣布的特別獎和古蹟的相關背景信息。 此次的首獎作品為來自瑞士朗德瓦薩橋的照片,是一列單軌道式推拉火車通過此高架橋的畫面,此鐵路高架橋跨越朗德瓦薩河(英語:Landwasser),建於1901年,是至今還有在使用的高架鐵路。 匈牙利和波蘭的古蹟此次在前十名中分別獲得了兩個席次,分別為第三名的匈牙利羅蘭大學圖書館,第七名的布達佩斯東站,第四名的波蘭新魯達織工之家的古梯,和第九名的瓦維爾山。 亞洲入選前十名的作品則為第二名的臺灣鹿港施家古厝,和第六名的泰國帕那空奇里歷史公園(英語:Phra Nakhon Khiri Historical Park)。 今年是維基愛古蹟活動舉辦的第四年。除了第一至十五名的獎項外,今年還頒發了三個特別獎,分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獎、亞洲國家特別獎和阿拉伯國家特別獎。臺灣的觀音白沙岬燈塔在亞洲國家特別獎中獲得首獎,白沙岬燈塔建於1901年,塔高37公尺,是臺灣第二高的燈塔。 感謝今年世界各地誌願者的參與和評審團的努力,明年維基愛古蹟將由倫敦主辦。 (看更多) 國際比賽得獎作品,可參閱維基共享頁面 :Wiki Loves Monuments 2013 winners 2013維基愛古蹟@臺灣賽事概況「維基愛古蹟」臺灣賽事由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主辦,聯合報系媒體創新研發中心協辦,台灣品牌台灣促進會、誠致教育基金會贊助。有2800多件古蹟攝影作品參賽,評審團於2013年10月28日評選出10件優勝作品及15件入選作品,其中「台北機廠澡堂」奪冠。更多... 代表臺灣參與全球賽事的作品中,有兩件得到國際評審肯定:第六名的「觀音白沙岬燈塔」在「亞洲國家特別獎」奪得首獎;第四名的「鹿港施進益古厝」則於獲得國際複賽第二名。各獲選前10名的照片皆已經引入維基百科。 2013維基愛古蹟@臺灣頒獎典禮於2013年12月21日舉辦,籌辦團隊將這些辛勤的成果透過展覽的方式呈現,讓所有得獎者互相分享榮耀、交換攝影心得,欣賞對方的作品,也讓其他的得獎人在賽事專刊的頁面上名留念。 臺灣賽事得獎作品除線上展出外,也舉行了實體成果展,展期為2013年12年18日至2014年1月15日。地點在築空間(台北市重慶南路與忠孝西路交叉口的台開大樓B1)。 臺灣維基人第一場新竹聚會順利舉辦臺灣維基人新竹聚會為一個臺灣維基人在新竹的聚會。本計畫由維基人臺灣杉發起,與安可共同策畫。 臺灣杉之前於臺中參與夥伴工作聚與Wiki協作聚時,與安可以及其他夥伴討論新竹維基社群的可行性;在臺灣維基人秋聚時,也提到要在新竹成立一個維基社群與定期聚會,因此產生這個構想,邀集Yuriy C. Hsu等在新竹活動的維基人一同參與在新竹舉辦一系列聚會,於是2013年12月14日在新橋b3(新竹市勝利路195號)舉行該地區第一次維基聚會,該場聚會共有10人參加。 該場聚會以「新竹維基人聚會、維基百科工作坊暨維基夥伴簡介」為主題,自我介紹完畢之後,臺灣杉開始介紹維基百科的五大支柱,並順道談論維基百科的版權政策與編輯方式。當中有參與者關注液晶覆矽(LCoS)領域的條目編輯,因為該同事所屬的公司,專門專注於該領域,並希望能夠將該公司的一些研發技術做推廣。因此在這當中,也順便帶入了關注度與可供查證的概念,並建議可以到維基學院進行發表。 在如何進行編輯方面,受限於場地因素,因此僅僅介紹簽名語法,邀請新夥伴能夠進行註冊;之後介紹可視化編輯器,了解目前維基媒體正在消弭編輯入門門檻的努力。 目前計畫是活化新竹維基人參與臺灣維基社群的活躍程度(參與臺灣維基社群Facebook社團與Facebook群組聊天)。與新竹資深維基人、或是其他臺灣資深維基人合作,一起進行新竹社群聚會的活動設計,進而舉辦協作與教學聚會,並漸漸從中壯大新竹社群的力量。 (聚會記錄) Addis Wang利用社交媒體推廣維基與吸引編輯參與維基資深編輯User:AddisWang用一種新的方式吸引了中國人對維基百科的關注。他們通過微博向中國讀者推廣維基百科的內容,並宣傳維基國際社群。在中國,百度百科占據主導地位,維基百科的發展遠遠落於其後,讓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是個不小的挑戰。還有部分原因是維基百科在中國地區的瀏覽受到限制。2005~2008年,中文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無法正常瀏覽,因此目前維基百科的瀏覽量在中國僅排到150名左右,許多人甚至不知道維基百科有中文版。 Addis的計劃是用社交媒體接觸中國巨大數目的網際網路用戶群,並以此推廣維基百科。這個計劃得到了維基媒體基金會「個人項目資助」的支持。從2013年4月開始,他們每天都通過微博帳號發表維基條目摘要,也利用微博帳號引導用戶參與互動,建立社群。不到6個月,維基百科的微博帳號就吸引了近萬名關注者,也成為傳播維基新聞事件的強大工具,例如利用微博發布當地維基聚會的訊息,最近的一次吸引了近60人的參與。 這個計畫也吸引了新的維基編輯。例如一位關注者受到維基媒體宣傳活動的感染,表示願意參與編輯,Addis便協助他把當地鐵路隧道的圖片上傳到維基共享,那段隧道是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像Addis這樣的資深編輯通常致力於幫助新用戶解決編輯上的技術問題,但他們還要面對一些社會和法律上的誤解需要解釋和說明。Addis說,因為中國的版權侵權問題非常嚴重,因此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新用戶在編輯的時候符合維基百科的規範,避免抄襲。 Addis認為社交媒體是他增強維基百科影響力的一種方式。「在中國,社交媒體是直接接觸用戶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作為一個個體,我知道我的貢獻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就啟動了這個項目,」他說,「如果我每天更新一個條目,我一年最多貢獻365個條目。但如果我每個星期能吸引一個人加入維基百科,我對內容的影響力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戶的加入也能帶來不一樣的觀點和視角。」 (看更多)
外界關注維基百科已經式微?最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報導,維基百科英文版的活躍編輯(每月編輯至少五則),由2007年最高達5.1萬人後開始下降,今夏僅剩3.1萬人,近6年來流失1/3。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生哈法可表示「2007年起是維基百科衰落期」。其文章也指出,造成維基百科式微的主因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理事加德納對此報導發表回應,否認維基百科走向式微,表示維基編輯人數目雖然減少了,但文章的數量和長度卻都在增加,但也承認欠缺新血編輯的問題有需要解決。 從學術出版物導入多媒體文件至維基共享資源的機器人科學獎開放獲取媒體文件導入機器人(OAMI)會對PubMed中央資料庫的學術論文中作為補充材料的音頻及視頻文件進行搜索。如果這些文件置於自由版權協議下時,機器人將會將其上傳至維基共享資源。大部分材料都來源於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論文。自2012年起,該機器人已導入了14000份多媒體文件;其中大部分為視頻。其現成為了維基共享資源所有約38000份視頻文件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其中超過700份文件已被使用在維基媒體項目中,這些頁面的月總訪問量約為300百萬。 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進行的年度開放獲取周中,OAMI的背後團隊主導者User:Daniel Mietchen獲得了ASAP獎。「促進科學發展獎項目」(Accelerating Science Award Program)是由27個支持開放獲取的組織舉辦的。每個獎項得主將獲得3萬美元的獎金。 新項目鼓勵非洲維基社群貢獻當地內容至維基媒體項目起源維基(Kumusha Takes Wiki)是支持非洲用戶「創建及貢獻關於其社區(村、鄉、鎮、市等)自由版權信息、文本、圖片及媒體文件」的新項目。其由橙子基金會(Orange Foundation)資助。圖片將會上傳至維基共享資源,文本將以適當的形式提供給維基百科及其他維基媒體項目。 「Kumusha」來源於修納語(其使用於辛巴威及周邊國家),其意義為「起源之處」。「起源維基」項目為網絡項目及活動「激活非洲」(Activate Africa)的一部分。其開始於2013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旨在鼓勵貢獻關於非洲的內容至維基媒體項目。 技術報告啟用維基百科的視覺化編輯器,使編輯更為簡易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管理團隊的努力之下,加入了最新的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WYSIWYG)的 VisualEditor 視覺化編輯器。一樣只需要針對欲新增或修改的內容按下「編輯(Edit)」,即可開始使用這個全新的功能,來直接針對內容選擇調整相關的版式、列表與連結等選項,並且會適時跳出說明以協助編輯。 自2013年4月25日起,可視化編輯器功能已經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線,所有註冊用戶都可以啟用。該功能默認處於關閉狀態,可以在偏好設定中選擇開啟,也可以通過在頁面地址後方加上 推出至今亦修復了很多bug,可視化編輯器變得更輕快了,例如保存頁面的時候。 [1] 還原collapsible類的表格摺疊腳本{{NavBox}}模板允許通過提供一個或多個鏈接列表相對快速地建立一個導航模板。它配備了預設樣式,這些樣式應能對付大多數導航模板。而{{infobox}}模板為一系列「信息框」模板的元模板,亦即本模板用於構建其他模板。以下模板為一例。
collapsible類的表格摺疊腳本覆蓋作用範圍包括{{NavBox}}和部分infobox使用了摺疊表格的組件,腳本位置在User:Cwek/collapsibleTables.js,如果需要還原以前的摺疊表格樣式的(就是點擊標題就能產生[顯示]/[隱藏]的效果),請自行引用到用戶腳本中(在special:我的用戶頁/common.js添加
如何在維基百科自動插入表格化內容?維基百科一些列表有利於維基百科的發展,提供維基百科應該增加的相關主題。在條目中當需要記載的並列項目有3至4種甚至更多時,考慮使用表格會比定義條列呈現更適合。 表格有多種形式,並可進行自定義,儘管在維基百科中可以使用HTML語法創建表格,但是Wiki語法通常會更加簡便,而在Wiki編輯器提供一個快速簡便的表格化功能。 要自動插入一個表格時,可點擊工具欄上的插入表格按鈕:或。即出現插入表格設置對話框,默認設置如下所示。取消「添加標題行」,表格標題行即消失;取消「顯示邊框」,表格邊框即消失;選擇「使表格內容可排序」,表格標題行每個單元格右側都會出現兩個上下排列黑色實心三角的排序標記,表格建立後,點擊某單元格的排序標記即可以該單元格內容對表格進行重新排序。行與列下的數字即為之後所建立表格的行與列的數量。 以上圖所示設置點擊插入後,在游標所在處即會出現以下表格代碼。其中,!與!之間為一個標題行單元格;|與|之間為一個單元格;|-表示轉至下一行。
{| class="wikitable" |- 提交編輯後,該表格即顯示為:
專題報告維基百科列表用途與建立在維基百科中,列表是一種用來歸納和列舉一類相關主題的頁面。它和頁面分類不同之處在於,頁面分類主要幫助讀者按類瀏覽維基百科,並突出條目所述事物的特徵;列表則更注重其導航作用,即提供給讀者可能感興趣的相關主題、主題之下相關條目名稱和簡要介紹,也可以作為目錄使用。一個有組織的列表按時間先後、按主題列舉條目,或附帶註釋,這些都為讀者提供有用資訊。 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指出:「如果某件事著名的原因正是因為它與某列表的主題相關,創建列表也許是合適的。維基百科也會為了方便讀者翻查,而創建適當的參考列表或表格。」使用列表主要有三個目的: 列表是寶貴的資料來源,尤其是有組織的列表。列表可以按時間先後組織、按主題分類,或附帶註釋,這些都為讀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列表可以當作目錄使用。讀者可以通過使用列表獲得與其感興趣的主題相關的周邊主題,同時還可以獲得相關條目的名稱和簡要的介紹,以幫助讀者搜索或者進一步瀏覽感興趣的主題。 一些列表有利於維基百科的發展,提供維基百科應該增加的相關主題,例如某導演執導的電影列表可以讓編輯者了解還有哪些電影需要創建條目。當然,由於維基百科更注重於為讀者(而不是編輯者)提供最優的使用環境,一些僅僅用於指導維基百科發展的列表可能由於沒有閱讀的價值而應該被放置在維基百科項目(「Wikipedia:」)名字空間。 列表還可以用來監視改動,例如使用鏈出更改功能,還可以觀察到條目的刪除,以及保持一個編輯歷史。 如果想建立列表類型條目,首先可以搜索清楚維基百科內並沒有您心目中想撰寫的列表,然後按主題或分類列出有關的條目。不必避寫未創建的條目(紅色鏈接),因為列表提供維基百科應該增加的相關主題,這有利於維基百科的發展。 獨立列表也一個條目,因此列表也不例外應有概述部分,對列舉主題的簡要介紹,以及列表的根據和標準。如果標準複雜,則應該詳細寫明,以便讓讀者和其他編輯者明確了解該列表應該包含怎樣的主題。而且所有項目提供有可供查證的可靠來源(「參考文獻」的章節)。 如何參與維基百科專題(WikiProject)與主題(Portal)難道參與維基百科就只是在冰冷的電腦屏幕孤獨撰寫?不!維基百科內有不同的專題和小組,讓您尋找志同道合的維基人一同撰寫、改善特定範疇的條目。 主題首頁是同時為編者及一般讀者服務,是針對某一主題的首頁,幫助對某一領域的知識感興趣的用戶查找該主題的資料,編者也可擴充與該主題相關的條目。一個維基主題可與一個或多個專題相連。 而專題專供維基編者使用,是專注於經營某一特定範疇的頁面的集匯。它不是直接寫百科全書條目的地方,而是用作協調並組織撰寫條目。在此各編者可規劃統一同一範疇條目的編寫格式,編寫分工等等。專題附帶的WP:討論頁是一個便利那些感興趣於特定項目的用戶的討論區。一些專題還可以有關聯的主題。 在專題會附有維基興趣小組,讓專題參加者可以討論某一特定範疇的話題(包括但不限於條目撰寫)。簽名的目的在於讓我們容易找到彼此,匯整資源與意見。在上一個簽到者的下方打上#~~~~即可 在維基工作小組屬於組織志同道合的用戶參與維基百科內各種條目整理、提升、維護和版面美化等工作,同樣也是透過簽名來表示參與意願。 當然您也可以就您個人所在地參與各地維基人佈告板的討論,除了提升地方條目的質素,更可相約聚會呢! 幫忙一同設計維基百科的下一代討論頁系統維基人User:Snorri於Wikipedia:互助客棧/技術提出一個關於「如何能夠提高討論頁或客棧討論串的可讀性」的議題
而User:Hanteng回應,可 見基金會官方部落格貼文公告,《幫忙一同設計維基百科的下一代討論頁系統》(Help design Wikipedia's next-generation discussion system,徵求中譯):
至於en:Wikipedia:Flow目前的定位就是要取代所有維基平台的討論頁
而其長遠目標Long-term (2014-2015)是包括"WikiProject and community discussion spaces",測試說明參見en:Wikipedia:Flow/Interactive_Prototype,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徵詢怎麼幫忙測試,而測試頁面在[2]可以實際操作,各位亦可發起一個country code和country name的討論串試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