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Yeats1103
施努來,本名夏曼.藍波安,1957年10月31日出生於台灣東南方海上的美麗小島蘭嶼,是過去被稱為雅美族,現在改稱為達悟族的台灣原住民族,也是蘭嶼島上第一個不靠保送,而靠自己實力考上大學的高中生。曾任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執行委員、計程車司機、國小、國中代課老師、蘭嶼公共事務促進會創始會長,現為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生平
夏曼.藍波安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創作文類包括小說以及散文創作,小說創作敘述雅美族的神話故事,散文作品則描繪個人身處蘭嶼及臺灣兩社會的心境轉折,重新學習達悟族生活、接受海洋洗禮等過程,呈現個人與民族深刻的情感。
年輕的夏曼藍波安滿懷理想和抱負來到台灣,就讀於省立台東中學、淡江大學法文系。大學畢業後他留在台灣北部工作,做各種零工,開計程車謀生,總覺得找不到自己。1989年他回到蘭嶼,從1989年到1999年,夏曼藍波安用十年的時間去觀察自己的民族,他發現:無論是漢人或西方人類學者的民族志文獻,都有一些錯誤,他認為應該替自己的民族留下一些文字記錄。於是,他進入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繼續深造,獲得碩士學位,現為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班研究生。目前,他不但是台灣文壇極受注目的作家,也是蘭嶼島上學歷最高的人。但是,夏曼藍波安了解,蘭嶼的達悟族人根本不在意他出過幾本書、是什麼研究所畢業,在蘭嶼衡量一個男人的標準是射魚、造舟、潛水等技能。作為一個熱愛海洋的作家,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的基調是對海洋的深厚感情、達悟族人處身現代社會的矛盾與衝突以及回歸部落的呼喚。
作品之專題研究論文
一、期刊論文
- 《山海文化創刊號》/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1993年11月)
- 《靜宜人文學報》18期/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2003年7月)
二、學位論文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邱珮瑄《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2003﹞
-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2003﹞
-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珮琪《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2005﹞
-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棘夫為例》﹝2006﹞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杜侃倫《夏曼˙藍波安的社會實踐》﹝2010﹞
三、會議論文
- 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王鈺婷等《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2007年3月﹞
得 獎
- 《黑色的翅膀》吳濁流文學獎、中央日報年度十大本土好書﹝1997﹞
- 《冷海情深》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十大好書﹝1997﹞
- 《海浪的記憶》時報文學獎推薦獎﹝2002﹞
- 《漁夫的誕生》九歌九十五年度小說獎﹝2006﹞
- 第23屆吳魯芹散文獎﹝2006﹞
- 《老海人》2010年金鼎獎﹝2010﹞
著 作
夏曼.藍波安的創作作品
一、作家書集(依出版時間排序)
01.《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02.《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
03.《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04.《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05.《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7月。
06.《老海人》,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09月。
二、尚未結集的單篇作品(依發表時間排序)
『我的第一棵樹』,《山海文化》第6期,1994年9月。
『Mi Vanwa米.梵奴娃』,《聯合報》第5版,1996年2月21日。
『在蘭嶼的日子』,《聯合文學》第150期,1997年4月。
『海水很深、很藍』,《張老師月刊》第235期,1997年7月1日。
『作海洋的孩子』,《拾穗》第96期,1997年10月。
『夜歸的男人在害怕』,《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11月4日。
『TOTO-U』,《中國時報》第27版,1998年3月2日。
『憂鬱的祖父』,《中國時報》第37版,2000年8月23日。
『當太陽升起時』,《中國時報》第23版,2001年5月31日。
『在地名與外來名的思維』,《聯合報》第22版,2002年11月11日。
『給父母的第一封漢字書籤』,《聯合報》第39版,2003年2月16日。
『我的表弟:卡洛米恩的視野』,《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7期,2005年3月。
『漁夫的誕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7期,2006年3月。
『海人』,《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8期,2006年6月。
『航海的夢』,《聯合文學》第263期,2006年9月。
參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