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爭霸
這是 User:PkmX 的子頁面。
星海爭霸 | |
---|---|
Image:StarCraft.front cover.jpg | |
類型 | 即時戰略 |
平台 | Windows、Mac OS、N64 |
開發商 | 暴風雪娛樂(Windows,PC) Mass Media(N64) |
發行商 | PC - 暴風雪娛樂 N64 - 任天堂 |
設計師 | James Phinney Chris Metzen |
系列 | 星海爭霸系列 |
模式 | 單機遊戲和多人遊戲 |
發行日 | Windows - 1998年3月31日[1] Mac OS - 1999年3月 N64 - 2000年6月13日[2] |
《星海爭霸》(英語:StarCraft,簡稱SC)是由暴風雪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製作並於1998年3月31日發行的一款即時戰略類遊戲[1],為星海爭霸系列的第一套遊戲。並於1999年3月釋出Mac OS版本,隔年6月13日與Mass Medi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合作開發和釋出N64版本。[2]《星海爭霸》具有三個資料片與一個正在開發的續集──《星海爭霸II》。《星海爭霸》被設定在26世紀,遊戲的故事圍繞三個假想的種族展開:Terran、Zerg與Protoss。
《星海爭霸》是1998年最暢銷的電腦遊戲,於該年賣出150萬套[3],而總銷售量超過950萬套。[4]暴風雪原計劃以星海爭霸為背景製作一款第三人稱射擊遊戲《星海爭霸:暗影獵殺》(StarCraft: Ghost),但2004年5月19日宣布被無限期延期。[5]
遊戲內容
種族
《星海爭霸》主要圍繞在三個種族:Terran(人族/人類/特倫斯)、Zerg(蟲族/異形/澤爾格)與Protoss(神族/神民/婆羅托斯)間的鬥爭,三個種族皆可被玩家所操縱。除了這三個種族,遊戲故事中還提及其它種族的存在,其中以Xel'Naga(薩爾那加)最為著名,在蟲族與神族的歷史起源與演化扮演重要的角色。
人類(Terran)
Terran是一個英文的科幻辭彙,意為「地球的」。[6]在遊戲中是一群因重刑被逐出地球與鄰近區域,在克魯普星區(Koprulu Sector)活動的人類的總稱,被流放的人類組成了數個政府,並很快地陷入內戰。最後,人類聯邦(Confederacy of Man)成為該區域最強勢的政權,但其殘酷且獨裁的統治手段令阿克圖爾斯·曼斯克(Arcturus Mengsk)所領導的克哈之子(The Sons of Korhal)開始進行反抗,最終取代了幾近毀滅的聯邦。[7]人類具備高機動性、隱形、可維修的特點,其建築物不具有建築空間限制,但在嚴重損害時會被焚毀。[8]
蟲族(Zerg)
蟲族是由許多被「主宰」(Overmind)統合的生物所組成的集合體,這些生物被選擇性地演化成為不同能力的戰士,並幫助蟲族完成他們得到無窮力量的目標。蟲族生物具備寄生、吸收並同化的能力,透過同化高等生物來達到基因的純淨。與人類或神族相反,蟲族不使用任何的科技,取而代之的使用他們天生的武器與裝甲,且能與其他先進的科技抗衡。蟲族在生物上不斷的演化、野性與對主宰盲目的奉獻,使蟲族成為極度可怕且致命的敵人。蟲族可在各種環境下生存,包括外太空。蟲族的棲息地中心是一個孵化所(Hatchery)/蟲穴(Lair)/蟲巢(Hive),且附近蔓延一片稱為「Creep」的有機物質,提供蟲族生物及幼蟲的營養來源,並且能讓其生物演化成更強大的型態。[9]
神族(Protoss)
相較於具高度適應力的人類與原始的蟲族,神族較為保守並有高度發展的科技。神族長久以來自認為是在已知宇宙中最強大的種族。神族的繁殖率並不高,故不能如蟲族般提供大量的兵源至戰場上,但他們懂得使用機器人科技並結合其所擁有的超能力,製造出高素質的戰士。神族起初分裂成多個互相爭鬥的派系,隨後由一名為Khas(或他們稱為「帶來秩序的人」)的社會學家兼哲學家統一。根據他們古老的傳統與祖先的教誨,他們發現稱為「Khaydarin」的水晶,此種水晶被用來強化神族天生的心靈連結。Khas也制定了嚴格的宗教、哲學與社會結構,並命名為Khala,意為「升天之路」(The Path of Ascension)。神族人民拋棄他們傳統血腥的派系爭鬥,對此宗教非常地虔誠,並懼怕違反它所將導致的內鬥。神族將社會分為三個階層:The Khalai(發明家與工人)、The Templar(探險家與戰士)以及The Judicator(統治者與領導者)。神族擁有極度先進的科技,例如空間傳送與能量防護罩。[10]
單位
《星海爭霸》中三個種族的單位皆是獨一無二的,並遵循種族的特性。單位各有不同的攻擊方式與能力,因此玩家必須利用不同的戰術來發揮該單位的能力。神族具有較高破壞力的單位,並擁有區域性空間傳送的能力,但其單位價錢昂貴且移動速度緩慢,促使玩家使用質勝於量的戰術[11],神族的武器通常牽涉電漿或超能力的使用,在防禦方面則擁有可回復的防護罩科技。相反地,蟲族的單位較便宜也有較佳的機動性,但普遍較脆弱,迫使玩家使用以量取勝的戰術,蟲族的武器多為酸液、爪或刺等攻擊方式。[12]而人類單位則提供介於兩者之間的平衡,人類使用現代戰爭常用的武器,例如火砲與核彈。[13]雖然各種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沒有絕對的優勢。
發展
縱使種族特性不同,《星海爭霸》裡三個種族使用相同的資源以維持經濟與建立軍隊,分別是礦石(Mineral)與高能瓦斯(Vespene Gas)。前者被用以建造或研發所有的單位、建築物與科技,可利用各種族的工人單位從地圖上的礦石晶體採集;而後者被用來建造進階的單位與建築,需透過噴發口上建築精煉廠加以採集。[14]此外,遊戲中具有人口限制,各種族具有獨特的方式來增加其人口上限數,人類使用傳統建築的補給站(Supply Depot)[15],蟲族選擇使用飛行單位王蟲(Overlord)[16],神族則必須建造水晶塔(Pylon)[17],這三種單位或建築提供的人口數是相等的,而玩家最高的人口數限制於200人。
遊戲中對於蟲族與神族的建築範圍也有所規範,蟲族的建築物僅能擺放於紫色有機物質上,此有機物質由某些建築物所產生,有機物質隨著基地而擴張,因此給予玩家更多的空間以建造建築;神族的建築物則需被水晶塔柱的電力供應網涵蓋,否則建築物將失去電力及功能。相較之下,人類的建築顯得較自由且具有機動性,特定建築物具備飛行的能力,在必要時可以移動至別處,其建築物能建造附屬建築物(Add-on),有別於神族將其視為獨立建築物。[15]三種族的建築建造方式也不盡相同,人類使用SCV建造建築物,神族則使用探測機(Probe)放置傳送力場,其最大不同點為SCV必須完成整座建築的建造,而傳送力場僅需等待建築物完成傳送,故神族的探測器不必在旁等待。蟲族則必須生產工人單位工蟲(Drone),再使其演化為建築物。
單人遊戲
《星海爭霸》單人任務包含三種族戰役各一個,每個戰役十關,,一共三十個任務。雖然遊戲沒有硬性限制進行的順序,但若依照遊戲劇情發展應是由人類開始,緊接著是蟲族戰役,最後則是神族戰役。遊戲中提供了不同難度的AI對手,儘管玩家不能在遊戲中選擇難度,所有的戰役都將由最簡易的電腦開始,隨著遊戲的進行逐漸增加難度。而在地圖編輯器中,玩家能將AI修改為四種難度:簡單(easy)、中等(medium)、困難(hard)和瘋狂(insane),不同的AI難度設定將改變其建設方式與戰術。[18]
多人遊戲
《星海爭霸》可透過四種方式進行多人遊戲(括號代表最高支援人數):
- 暴風雪公司提供的Battle.net多人連線對戰平台(8人)
- IPX(8人)
- 數據機(Modem)連線(2人)
- 序列埠(Direct Cabal Connection)連線(4人)
遊戲中提供多種遊戲模式,如正規的摧毀敵方基地和以任務為主的搶旗模式(Capture The Flag,CTF)。《星海爭霸》也是少數擁有「spawn」版本的遊戲,一套《星海爭霸》至多可支援8名玩家,玩家安裝時可選擇Spawn版本,此版本不需遊戲光碟也能進入遊戲,但不能進行單人任務,Spawn版本使用與母光碟相同的序號,且只能加入由母序號所開始的遊戲。[19]
劇情
在《星海爭霸》中,玩家扮演三種族中匿名的角色,遊戲故事劇情透過遊戲手冊、遊戲內的任務摘要、對話與過場動畫呈現。遊戲中任務共分為三個章節。
第一章節
在第一章節中,玩家扮演人類聯盟的一名統治者,並負責統治星球Mar Sara,接著加入由阿克圖爾斯·曼斯克所領導的克哈之子[20],爾後大多數任務中與身為克哈之子一員的吉姆·雷諾(Jim Raynor)行動。玩家與雷諾嘗試在其他人類聯邦殖民地被神族攻擊時占領Mar Sara,但當雷諾摧毀了聯邦被蟲族所感染的指揮中心後遭到逮捕。在雷諾被曼斯克的軍隊救出後,曼斯克使用在Mar Sara上所占領的人類科技試圖誘導蟲族進入聯邦的領地[21],並迫使聯邦將軍埃德蒙·杜克(Edmund Duke)加入他的陣容,曼斯克並犧牲他的手下──莎拉·凱麗甘(Sarah Kerrigan)誘引蟲族進入聯邦的主要星球──Tarsonis。[22]雷諾對曼斯克為了得到權力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感到憤怒,帶領一支小型的原隸屬於Mar Sara的軍隊離開,而曼斯克最終統治了區域內所有人類,成立人類支配政府(Terran Dominion)。[23]
第二章節
第二章節中,玩家扮演一名蟲族Cerebrate,一個在蟲族主宰控制下負責指揮下層個體的人物。劇情顯示凱麗甘並沒有被蟲族殺死,反而被蟲族同化並結合她的超能力進入蟲族的基因中,結果造成她呈現更強大的超能力與過人的體力,且她的DNA被完全改變。[24]同時,神族指揮官塔薩達(Tassadar)發現蟲族Cerebrate並不能以傳統的方式殺害,但能透過黑暗聖堂武士的力量將其殺害,塔薩達即與黑暗聖堂武士澤拉圖爾(Zeratul)合作,並在Char行星上殺死了一名蟲族Cerebrate[25],導致其下屬個體陷入混亂,但也造成他短暫地與蟲族主宰的心靈連結,蟲族主宰便得知神族的母星──艾爾行星(Aiur)的位置。蟲族立刻對艾爾行星發動攻勢,儘管在神族強力的反抗下,蟲族仍成功地進入了星球地表。[26]
第三章節
神族執政官──Aldaris與神族政府將塔薩達視為背叛者與和黑暗聖堂武士同謀的異教徒,玩家起初跟隨Aldaris保護艾爾行星抵抗蟲族的侵略,但在逮捕塔薩達的任務中,玩家轉為加入塔薩達。.[27]隨後,神族內戰爆發,塔薩達、澤拉圖爾及其他黑暗聖堂武士合作對抗神族政府,黑暗聖堂武士透過殺害多名蟲族Cerebrate證明他們自己的能力,最後雙方和解。[28]在雷諾的幫助下,神族軍隊突破了蟲族主宰的外殼,透過塔薩達與其他黑暗聖堂武士的精神力結合,並將飛船撞毀於蟲族主宰上,犧牲了自己並摧毀了蟲族主宰。[29]
開發
暴風雪公司於1995年開始計畫《星海爭霸》的開發[30],使用魔獸爭霸II引擎,並首於1996年E3展公開展示,當時的版本由該團隊的首席程式設計師Bob Fitch所完成,但展示時獲得了負面的回應,並被譏為「Warcraft in space」(太空中的魔獸爭霸)。[31]隨後整個遊戲計畫被翻修,專注於建立三個差異性大的種族。遊戲製作者之一的Bill Roper曾經提到《星海爭霸》將會變更魔獸爭霸兩個陣營的設計,允許玩家創造獨一無二的策略,並利用不同的策略來對付其他兩個種族。[32]1997年,一個新版本的《星海爭霸》被公開,獲得了較多正面的評價。
然而,開發中的《星海爭霸》仍然遭遇許多技術性的問題,故Bob Fitch重新設計魔獸爭霸2引擎,使得原先許多設計師期望達到的目標(如隱形與遁地)能在遊戲中實現,接著透過事先渲染完成的角色與背景圖像改善遊戲品質,並將遊戲視角從上視角改為45度的立體斜向視角。此外,《星海爭霸》使用了由暴風雪公司的作曲家Jason Hayes與Derek Duke所製作的高品質音樂,並聘請了專業的配音員。[33]
《星海爭霸》的開發進度仍然落後,加上釋出日期的延後,一群在官方論壇上的星海爭霸迷稱自己為「Operation: Can't Wait Any Longer」(即「不能再等下去行動」)嘗試從位於加州歐文暴風雪公司總部取得Beta測試版本[34],雖然這項行動並沒有成功,但開發者將這個團體的名稱做為遊戲內加速生產單位速度的作弊碼[35],並在遊戲製作群中感謝這個團隊的努力。[36]最終,《星海爭霸》於1998年3月31日釋出[1],隨後於1999年和2000年推出麥金塔與N64版本。[2]
資料片與其他版本
《星海爭霸》發布前,暴風雪公司開發以共享軟體方式發布的遊戲試玩版,並取名為「Loomings」,包含三個任務及一個教學任務,任務劇情設定在被蟲族攻擊的人類殖民地,作為《星海爭霸》劇情的前傳。[37]《星海爭霸》也帶有一個附屬戰役──Enslavers,包含五個人類與神族任務,故事背景發生於人類背叛者嘗試控制一名蟲族Cerebrate,並被人類與神族追緝。Enslavers也是《星海爭霸》地圖編輯器的範本,展示許多編輯器的功能。[38]
資料片
《星海爭霸》的第一個資料片──Insurrection於1998年7月31日釋出,由Aztech New Media製作,在暴風雪公司的核准下發行。[39]Insurrection設定在《星海爭霸》手冊內提到的人類殖民地,描述一群人類殖民者及神族艦隊與蟲族所發生的戰鬥。Insurrection並沒有獲得許多正面的回應,被批評缺乏原作的品質。[40]Insurrection發行數個月後,第二個資料片──Retribution在Stardock的製作下釋出,在暴風雪公司的同意下由WizardWorks Software發行[39],Retribution陳述三個種族為了取得位於人類領地的水晶所引發的戰鬥。此資料片也沒有得到相當高的評價,僅被認為是普通但具挑戰性的。[41]隨後,暴風雪公司宣布一個新的官方資料片──《星海爭霸:怒火燎原》將承續原作的劇情,並由暴風雪公司與Saffire共同開發,於1998年11月30日及1999年3月分別在美國與歐洲發行。[42][43][44]
任天堂64
2000年,《星海爭霸64》(StarCraft 64)在任天堂64(N64)平台上釋出,此版本由暴風雪公司與Mass Medi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合作開發。它包含了所有《星海爭霸》與資料片《星海爭霸:怒火燎原》的任務,以及N64版本獨有的任務,例如兩個不同的教學任務與隱藏任務──Resurrection IV。[45]Resurrection IV背景設定於怒火燎原的結尾,描述吉姆·雷諾(Jim Raynor)拯救被蟲族綁架的阿列克謝·斯圖科夫(Alexei Stukov),其中《星海爭霸:怒火燎原》的任務必須使用N64 4MB擴充卡(Expansion Pak)才能運行。[46]《星海爭霸64》並不如PC版本般的受歡迎,且缺乏多人連線的能力及任務中的語音,過場動畫也被縮短。暴風雪公司曾經考慮將《星海爭霸》移植至Sony PlayStation上,但後來改在N64上發行。[47]
評論
評論 | |
評論媒體 | 分數 |
Allgame | 4.5/5(PC、Mac)[48] |
GamePro | 4.5/5(PC、Mac)[49] 4.5/5(N64)[50] |
Game Revolution | B(PC、Mac)[51] |
GameSpot | 9.1/10(PC、Mac)[52] 8.4/10(N64)[45] |
IGN | 9.5/10(PC、Mac)[53] 7.7/10(N64)[54] |
PC Gamer(英) | 92%(PC、Mac)[55] |
PC Zone | 8.8/10(PC、Mac)[56] |
合計的評論 | |
評論媒體 | 分數 |
Metacritic | 88%(PC、Mac)[55] 80%(N64)[57] |
Game Rankings | 93%(PC、Mac)[58] 73%(N64)[59] |
MobyRank | 92%(PC、Mac)[60] 80%(N64)[61] |
獎項 | |
Greatest Game of All Time - Gamespot[62] | |
Game of the Year - AIAS[63] | |
Game of the Year - Computer Gaming World[63] | |
Game of the Year - PC PowerPlay[63] | |
RTS Game of the Year - PC Gamer[63] | |
Strategy Game of the Year - Games Domain[63] |
《星海爭霸》於1998年3月31日全球同步發行,為當年銷售量最好的PC遊戲,銷售量達150萬套。[3]十年內總銷售量達到950萬套。[4]自從《星海爭霸》發行,暴風雪公司表示其經營的Battle.net線上多人對戰平台使用率成長800%。[64]
正面評論
《星海爭霸》獲得不少佳評,當時的評論家認為這款遊戲或許沒有明顯的跳脫即時戰略遊戲的本質,但它是目前為止少數能符合這個「公式」的遊戲,意即在同樣的規格下能做到最好。[52][49]此外,《星海爭霸》首創使用三個獨特且平衡的種族取代以往兩個相似的陣營也被許多評論家讚賞[53],Gamespot曾以「避開了那個困擾著每個同類型遊戲的問題」(avoid the problem that has plagued every other game in the genre)讚揚這個特點。[52]許多評論媒體也稱讚伴隨於遊戲的故事背景,而多人連線的部分也有許多正面的評價。《星海爭霸》獲得了數項榮譽,IGN與Gamespot將它列入史上最佳的遊戲(Greatest Game of All Time)之一。[62][65][66]暴風雪公司表示,《星海爭霸》一共得過37個獎項。[63]
負面評論
儘管在當時,《星海爭霸》的繪圖、配音與音效各方面備受好評[48],但後期的評論中提及它的繪圖品質並不能與後期的遊戲相比[53],其中遊戲裡人工智慧(AI)尋找路徑的方式也備受批評,PC Zone曾批評開發者無能開發出一個有效率的路徑搜尋(pathfinding)系統是在「即時戰略中最容易激怒玩家的部分」(the single most infuriating element of the real-time strategy genre)。[56]部分評論家也批評種族間的建築結構過於相似,以及遊戲的允許玩家快攻(rush)的設計[51],故暴風雪公司在後期的更新中努力修正快攻的平衡性,而N64版本普遍得到的分數較PC版本低,且被批評其粗劣的畫質,但某些評論家也讚揚N64版本上善用控制鍵的功能以及保留原始的音質。[50][45][54]
其它
美籍宇航員 Daniel T. Barry 曾經將一套《星海爭霸》隨著太空梭計畫STS-96帶入太空中,經過了繞行地球153次的飛行後,這套《星海爭霸》被放置於暴風雪公司總部。[67]
電子競技
在《星海爭霸》釋出後,在南韓一共售出至少450萬套[68],使得它在南韓的名氣快速上升,建立了一個成功的職業競技環境。南韓的《星海爭霸》職業比賽在專注於遊戲的三個電視頻道上現場轉播,且職業玩家在媒體上被當作名人,並獲得電視公司的簽約、贊助與比賽獎金。其中林遙煥(임요환,SlayerS_`BoxeR`)具有接近50萬人的仰慕者[69],而另外一名暱稱為Red_NaDa的選手表示他於2005年在比賽中共賺進20萬美金。[70]
相關產品
玩具與桌上遊戲生產商曾經以《星海爭霸》為主題生產了數種產品,包括:
- 《星海爭霸》人物與單位的縮小版蒐集品,由ToyCom負責生產。[71]
- 1/30的人類陸戰隊(marine)與蟲族刺蛇(hydralisk)模型,由Academy Plastic Model生產。[72][73]
- StarCraft: The Board Game,由暴風雪公司與Fantasy Flight Games合作生產的桌上型遊戲。[74]
- StarCraft Adventures,暴風雪公司授權Wizards of the Coast製造的桌上型遊戲。
小說
《星海爭霸》的劇情曾被編寫為數本小說。第一本小說──Uprising,由暴風雪公司員工Micky Neilson所著,作為《星海爭霸》劇情的前傳。[75]其它的小說如Jeff Grubb的《Liberty's Crusade》[76]與Aaron Rosenberg's的《StarCraft: Queen of Blades》[77]則由不同的觀點描述主要劇情。在2007年BlizzCon中,《星海爭霸》的創作人Chris Metzen表示他希望能將《星海爭霸》及其資料片的內容以小說的方式編成一個文字為主的故事。而後期的小說,例如Gabriel Mesta的《Shadow of the Xel'Naga》[78]及Christie Golden的《StarCraft: The Dark Templar Saga》[79]擴張了故事線,並建立了《星海爭霸II》的故事設定。
參見
- ^ 1.0 1.1 1.2 StarCraft's 10-Year Anniversary: A Retrospective. 暴風雪娛樂. [2008-03-31].
- ^ 2.0 2.1 2.2 StarCraft 64. IGN. [2008-04-19].
- ^ 3.0 3.1 StarCraft Named #1 Seller in 1998. IGN. 1999-01-20 [2006-08-19].
- ^ 4.0 4.1 Introduction to Vivendi games (PDF). Vivendi: 4. June 2006 [2006-11-26].
- ^ Blizzard Postpones StarCraft: Ghost Indefinitely. GameSpy. 2006年3月24日 [2006-03-25].
- ^ 人類名稱(Terran)意義. [2008-06-29].
- ^ Underwood, 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 Chronicle: The Emperor and his Dominion. 《星海爭霸:怒火燎原》手冊. 暴風雪娛樂. 1998: 8.
- ^ Terran 概觀. [2008-06-29].
- ^ Zerg 概觀. [2008-06-29].
- ^ Protoss 概觀. [2008-06-29].
-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The Protoss Conclave - Units and Structures. GameSpot. [2008-04-18].
-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The Zerg Swarm - Units and Structures. GameSpot. [2008-04-18].
-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The Terran Dominion - Units and Structures. GameSpot. [2008-04-18].
- ^ General Strategy: Resources. Battle.net. 暴風雪娛樂. [2008-04-18].
- ^ 15.0 15.1 Terran Basics. Battle.net. 暴風雪娛樂. [2008-04-16].
- ^ Zerg Basics. Battle.net. 暴風雪娛樂. [2008-04-16].
- ^ Protoss Basics. Battle.net. 暴風雪娛樂. [2008-04-16].
- ^ StarCraft - StarEdit Tutorial. CreepColony.com. 2007-06-24. 已忽略文本「accessdate-2008-04-16」 (幫助)
- ^ Underwood、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Vaughn與Jeffrey. Multiplayer Games: Spawned Games. 《星海爭霸》手冊. 暴風雪娛樂. 1998年: 第11頁 (英文).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節,任務三:Desperate Alliance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節,任務七:The Trump Card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節,任務九:New Gettsyburg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節,任務十:The Hammer Falls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二章節,任務四:Agent of the Swarm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二章節,任務七:The Culling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二章節,任務十:Full Circle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三章節,任務五:Choosing Sides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三章節,任務九:Shadow Hunters (英文). 文字稿.
- ^ 暴風雪娛樂. 星海爭霸. 1998. 第三章節,任務十:Eye of the Storm (英文). 文字稿.
- ^ Early Alpha. The Evolution of StarCraft. StarCraft Legacy. [2008-01-08].
- ^ Keighley, Geoff. Eye Of The Storm: Behind Closed Doors At Blizzard. GameSpot. [2006-08-19].
- ^ Dulin, Ron. StarCraft Preview. GameSpot. 1996-05-01 [2008-04-18].
- ^ Giovetti, Al. Interview with Bill Roper. The Computer Show.com. 1997年1月1日 [2006-08-19].
- ^ The Official CWAL FAQ. Operation CWAL. 2004年2月20日 [2006-08-21].
-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Cheat Codes - The Spoils of War. GameSpot. [2008-04-16].
- ^ Underwood, 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Vaughn與Jeffrey. Credits. 《星海爭霸》手冊. 暴風雪娛樂. 1998年: 第95頁 (英文).
- ^ StarCraft - PC Demo. 暴風雪娛樂. [2008-04-19].
- ^ Underwood, 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Vaughn與Jeffrey. The Campaign Editor. 《星海爭霸》手冊. 暴風雪娛樂. 1998年: 第24頁 (英文).
- ^ 39.0 39.1 Official StarCraft FAQ at Battle.net. [2007-07-19].
- ^ Kasavin, Greg. Insurrection: Campaigns for StarCraft for PC review. GameSpot. 1998-08-26 [2007-11-29].
- ^ PC Game Reviews: StarCraft: Retribution. GameGenie. [2007-11-29].
- ^ Chen, Jeffrey. StarCraft: Brood War review. IGN. 2002-06-07 [2007-11-04].
- ^ Saggeran, Vik. StarCraft: Brood War for PC review. GameSpot. 1998-12-23 [2007-11-04].
- ^ StarCraft: Brood War for MAC. GameSpot. [2007-11-29].
- ^ 45.0 45.1 45.2 Fielder, Joe. StarCraft 64 for Nintendo 64 Review. GameSpot. 2000-06-12 [2008-01-10].
- ^ StarCraft Needs Some Expansion. IGN. 1999-11-16 [2006-08-19].
- ^ StarCraft on PlayStation?. IGN. 1998-04-06 [2006-08-19].
- ^ 48.0 48.1 House, Michael L. StarCraft: Review. Allgame. [2008-04-18].
- ^ 49.0 49.1 Olafson, Peter. Review: StarCraft for PC. GamePro. 2000-11-24 [2008-01-09].
- ^ 50.0 50.1 Review: StarCraft for N64. GamePro. 2000-11-24 [2008-01-10].
- ^ 51.0 51.1 StarCraft Review. Game Revolution. 1998年4月 [2008-01-09].
- ^ 52.0 52.1 52.2 Dulin, Ron. StarCraft for PC Review. GameSpot. 1998-04-15 [2008-01-09].
- ^ 53.0 53.1 53.2 Chick, Tom. StarCraft. IGN. 2000-06-02 [2006-08-19].
- ^ 54.0 54.1 Boulding, Aaron. StarCraft 64 Review. 2000-06-09 [2008-01-10].
- ^ 55.0 55.1 StarCraft: PC 1998 Reviews. MetaCritic. [2008-01-09].
- ^ 56.0 56.1 StarCraft review. PC Zone. 2001-08-13 [2008-01-09].
- ^ StarCraft N64 2000 Reviews. MetaCritic. [2008-01-10].
- ^ StarCraft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8-01-09].
- ^ StarCraft 64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8-01-12].
- ^ StarCraft for Windows. MobyGames. [2008-01-09].
- ^ StarCraft for Nintendo 64. MobyGames. [2008-04-18].
- ^ 62.0 62.1 The Greatest Games of All Time. GameSpot. 1998 [2008-09-01].
- ^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Developer Awards. 暴風雪娛樂. 2006-01-01 [2006-08-19].
- ^ 暴風雪娛樂 Press Release. Bloomberg.com. 1999-02-04 [2006-08-20].
- ^ IGN's Top 100 Games. IGN. 2005-01-01 [2006-08-18].
- ^ IGN's Top 100 Games. IGN. 2003-01-01 [2006-08-18].
- ^ StarCraft In Space. 暴風雪娛樂. [2008-04-23].
- ^ Olsen, Kelly. South Korean gamers get a sneak peek at 'StarCraft II'. USA Today. 2007-05-21 [2008-01-09].
- ^ Cho, Kevin. Samsung, SK Telecom, Shinhan Sponsor South Korean Alien Killers. Bloomberg.com. 2006-01-15 [2006-08-18].
- ^ Rossignol, Jim. Sex, Fame and PC Baangs: How the Orient plays host to PC gaming’s strangest culture. PC Gamer(英). 2005-04-01 [2006-08-20].
- ^ "Blizzard tackles toys". IGN. September 1998 [2007-07-08].
- ^ 1/30 scale Terran marine model by Academy. Hobby Outlet. [2007-07-08].
- ^ 1/30 scale Zerg hydralisk model by Academy. Hobby Outlet. [2007-07-08].
- ^ Wilson, Kevin. Playtest in Minneapolis at the Source on 6/16/06. Boardgame Geek. 2006-06-13 [2006-08-19].
- ^ StarCraft: Uprising (eBoo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 ^ StarCraft: Liberty's Crusade (Mass Market Paperbac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 ^ StarCraft: Queen of Blades (Mass Market Paperbac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 ^ StarCraft: Shadow of the Xel'Naga (Mass Market Paperbac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 ^ StarCraft: The Dark Templar Saga trilogy interview with Christie Golden. Blizzplanet. 2007-04-02 [2007-12-02].
外部連結
- 星海爭霸官方網站(英文)
- Battle.net 星海爭霸專區(英文)
- 暴風雪公司官方網站(英文)
- Mass Medi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官方網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