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Mingwu1977/沙盒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水文

水圳

本地從1750~1840年(清朝乾隆末期至道光年間),開鑿三條水圳灌溉東勢河谷平原(含東勢角、校栗埔、新伯公、上城、下城與大茅埔等地區),其三條水圳分別為東勢本圳(亦稱新圳)、老圳及大茅埔圳,並隨土地拓墾擴大而擴展規模。三條水圳皆貫穿大茅埔,其水源均仰賴大甲溪,現今三條水圳的取水口均位於大甲溪的後池埤[1]。而此圳末端,則是在大茅埔莊下注入老圳。[2]

大茅埔圳

大茅埔圳圳路長度3176公尺,灌溉面積65公頃,灌溉範圍分佈台中市東勢區慶東、慶福兩里。現今水源有二,其一來自台灣台中農田水利會大茅埔圳農業用水抽水站,為主要水源;另一則是來自軟埤坑溪溪水,由軟埤坑溪制排水門攔水作為第二水源。抽水站設置兩部150馬力的豎軸式抽水機組,動力來源皆為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水力發電供應。1號抽水機組出水管徑40公分、揚程18公尺、抽水至下圳水路,2號抽水機組出水管徑20公分、揚程81公尺、抽水供應地勢更高的上圳水路,上圳於軟埤坑溪前流入下圳再匯流至軟埤坑溪攔水引入圳路提供灌溉用水。[3]

歷史

1819年(清嘉慶24年)即有大茅埔圳的雛型,而此圳真正開鑿,則始於1822年(清道光2年),並於1831年(清道光11年)完工,共費10年完成。此時期完成的圳路自軟埤坑取水,並貫穿大茅埔莊直通頭隘坑。[4]

根據1822年(清道光2年),墾首張寧壽與28股墾眾合約可看出,開鑿築圳者為陂長易庚麟與羅俊萬,此二人亦為大茅埔圳的投資者,而由於水圳取水口接近泰雅族人活動範圍,28股墾眾因而集體出資聘請4名鄉勇保護,直到水圳開鑿完成;而水圳完工後,以「按甲陞租」方式,作為陂長易庚麟、維護工人與保護維修圳路工人安全的鄉勇的費用。[4]

而當時所開鑿的大茅埔圳,水源引自大茅埔莊後屋背山山泉與軟埤坑澗水,不僅將大茅埔自然空間的小溪澗,整合入人工圳路內充實水源,同時也將自然溪流渠道加以修築,成為大茅埔圳路的一部分,使得錯綜複雜圳路遍佈其中,不只節省成本,也擴大了水圳灌溉範圍。[4]

1904年(明治37年)後,因為原來圳水不敷使用,而另由馬鞍寮附近,新闢取水口引大甲溪水注入軟埤坑溪,作為補充水源[池永歆];民國時期,大茅埔圳與東勢本圳、老圳,均取水自天輪後池堰至今。[5]

護城河

大茅埔建莊之時,為了防範泰雅族侵擾,因此莊民合力民合力於四方形的莊地空間周圍,利用流經的大茅埔圳,開鑿約三公尺護城河,形成區隔庄內、外空間的防禦設施,因此,護城河也可說是大茅埔圳的一部分。[4]



宗教信仰

泰興宮

泰興宮主祀三山國王,原名國王宮。據泰興宮牌匾記載,1851年(清咸豐元年),由張寧壽施出慶福莊大租股半、楊及億施出慶福莊水田股半、張登龍施出慶福莊水租股半,做為興建資金,歷經五年餘於1857年(清咸豐六年)完成[6]

大茅埔莊為一個防禦型聚落,泰興宮坐落於中心點,拉出中軸線延左右開設伙房。作為大茅埔莊民的信仰中心,早期莊民開墾與原民互有衝突時,泰興宮便成為莊民的守護信仰。[6]

將寮

大茅埔莊以泰興宮為中心,四座將寮分布於東、南、西、北,將寮均以三角形令旗奉祀(將其稱為「將爺」),守衛聚落四方;大茅埔莊有完整方位的將寮系統,開莊後便存在,均有守衛庄內居民之平安,亦都以三角形令旗為主要供奉對象[7]

將寮又稱五營或營頭,總共在五個方位安設將營,分別代表為:東九夷(東方甲乙木青旗)、南八蠻(南方丙丁火紅旗)、西六戎(西方庚辛金白旗)、北七狄(北方壬癸水黑旗)、中三秦(中央戊己土黃旗,為主帥中壇太子爺)。此信仰在福佬族群中也可見,甚至更為完善,與客家族群之間差別主要在稱呼上。每座將寮內均供奉一支令旗,令旗顏色為東營青、西營白、南營紅、北營黑、中營黃,也可以對應中國的神獸: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和中麒麟[7]

大茅埔會在農曆每個月初二、十六舉行「犒將」(福佬族群多數稱「犒軍」、「賞兵」)儀式,以各鄰居民輪流祭祀,祭祀供品以家常菜為主(菜飯、牲禮)。中營的儀式會在泰興宮由廟祝來主持,其餘四營則在各自的將寮前,由住在附近居民安置供桌、擺放供品。[7]

學校

參考文獻

  1. ^ 池永歆.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 ^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 大甲溪水利文化資源先期探討計畫 (pdf). [2020/11/13] (中文(臺灣)). 
  3. ^ 羅慶州. 東勢區大茅埔聚落形成與水圳環境價值發展之研究. 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 ^ 4.0 4.1 4.2 4.3 池永歆.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ndltd.ncl.edu.tw. 2000/06 [2020-11-13] (中文(臺灣)). 
  5. ^ 中華民國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大甲溪河川情勢調查 (PDF). 2013-04 [2020-10-26] (中文(臺灣)). 
  6. ^ 6.0 6.1 羅瑞枝. 東勢地區三山國王信仰之淵源與流變.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50. 
  7. ^ 7.0 7.1 7.2 劉懷仁. 聚落守護員-將寮.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