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關原之戰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撤銷的典範條目關原之戰曾屬典範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同行評審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6年7月14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2006年8月7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2009年6月27日典範條目重審維持
2013年12月14日典範條目重審撤銷
同行評審 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典範條目
基礎條目 關原之戰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歷史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日本專題 (獲評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日本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日本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題曾進行同行評審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就是這條條目的正確名稱,的確沒錯,在本人的認為,這是一場戰役,動員人數也達到數十萬,而且戰爭是全國性的。但是一般人也稱作關原之戰,而主戰線的戰爭不用一天完成,而且出版的書籍很多也是以此標記,所以本人希望投票決定。--Flame 02:58 2006年3月13日 (UTC)

時限:三月十八日23時59分為止﹙以UTC時間為準﹚

關原之戰

(+)支持在命名的原則上,應該使用較常用的稱呼。--Flame 02:58 2006年3月13日 (UTC)

(+)支持似乎是最常用的名稱啊,在詞海上也這麼用過。--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4:52 2006年3月17日 (UTC)

關原之役

  • (+)支持,可能是因為看的是日文翻譯書的緣故,比較常看到的譯名是關原之役!--泅水大象 訐譙☎ 08:01 2006年3月13日 (UTC)

其他意見

「之戰」和「之役」的差別不大,所以保持以重定向的方式處理就好。--百楽兔08:47 2006年3月13日 (UTC)

雖然戰與役的原意思裡有規模上的差異,但近年幾乎都可以互換使用,所以我覺得應該兩種情況都可以接受,不是問題。按原來的就好。--Stewart~惡龍 (講講講!) 09:46 2006年3月13日 (UTC)
「戰與役的原意思裡有規模上的差異」?是「戰>役」還是「役>戰」?願聞其詳。--百楽兔09:19 2006年3月14日 (UTC)
  • 我也覺得重定向也就好了,不過我倒是覺得好像中文翻譯裡用關原之戰的比較多?--Kichyou 08:21 2006年3月14日 (UTC)
又,附帶一提,日文那裡是以關原之戰當條目名,把關原之役重定向過去。--Kichyou 08:56 2006年3月14日 (UTC)
  • 我個人持中立態度,因為無論是哪一個作為條目名哪一個作為重定向我覺得對我獲取知識而言都沒什麼影響……--Neverland 22:25 2006年3月14日 (UTC)
根據個人的認知(或感覺?),像這種軍事衝突可以依照規模分為戰爭(War),戰役(Battle)與戰鬥(Combat)。不知道依照各位的觀感而言關原發生的這場屬於哪種層級?如果各位是拿日文版的關連作為參考,請注意原文裡面有個奇怪的連結,其原文如下:
関ヶ原の戦い(せきがはらのたたかい)は、安土桃山時代の慶長5年9月15日(西暦1600年10月21日)に美濃國不破郡関ヶ原(岐阜県不破郡関ヶ原町)で戦われた戦い。関ヶ原の役における最大の決戦である。
依照我的理解,其中最後一句是說,「關原之戰(這裡的戰是指Combat等級的作戰)是關原之役(Battle)裡面最大的一場決戰」(所以中文版的翻譯其實翻錯了),但妙的是,關原之役的連結點下去後發現竟然是被連回關原之戰作為重定向。所以依照我對這句話的理解,這兩個名詞其實是意指兩種不同規模等級的戰事,只是因為其中一條沒寫,所以被當重定向連回另外一條。中文版的翻譯似乎也跟著犯了這個錯誤,不知各位是否有注意到?--泅水大象 訐譙☎ 11:58 2006年3月15日 (UTC)
以我個人的中日文學識經驗言之,之戰=之役,沒有規模大小不同。雖有部份人士會去刻意定義其規模,但我卻看不出其根據為何。舉例來說,中國古代歷史上兩場動員號稱百萬的戰事皆以『之戰』行世:「赤壁之戰」、「肥水之戰」。--百楽兔 12:25 2006年3月15日 (UTC)
但是,從日文版條目的文意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關原之役」與「關原之戰」是兩規模大小不同但相互之間有從屬關係的作戰,而且是「之戰」屬於「之役」的一部份。分類戰事的規模其實不該以人數的角度來參考,而是衝突的點、線、面之間有所不同,赤壁之戰人數雖多,但它嚴格來說是一個作戰點上面的衝突。當然我不認為要界定這兩者會有很明確的定義可用,一定會有難以分辨的模糊地帶,這裡只是單純就日文版的文意來解讀,不管您的日文造詣跟那個撰寫日文版條目的日本人相比誰高誰低,但我看得出他的確認為「戦い」跟「」在日文裡是兩個不一樣的名詞。請參考!--泅水大象 訐譙☎ 12:38 2006年3月15日 (UTC)
雖然日文版有那麼一句描述,但問題仍在於我所說的『有部份人士會去刻意定義及區分之戰v.s.之役』,日本也有同樣人士,因為同屬漢字文化圈。不過我去日文版那裡琢磨了一下,看起來「関ヶ原の役における最大の決戦である」是為了行文需要才那麼寫。不然條目叫「関ヶ原の戦い」,內文又寫「関ヶ原の戦いにおける最大の決戦である」的話,不就變成了語病嗎?
從造詞的觀點來看,若「戰」、「役」有別,則「戰役」一詞的形成就是件奇怪的事。究竟是「戰役」是指「戰」還是指「役」呢?合理的解釋就是「戰役」乃同義複詞是也。--百楽兔 15:43 2006年3月15日 (UTC)
容我說句話吧!關原之役這條目是我創的,原本是為了將「戰」與「役」的概念分開。因為歷史上,這場會戰其實是全國性的戰爭,東西兩軍的主力雖然是在關原進行決戰,但其實各地(包含九州、中國、北陸、奧羽等)都有兩方的代理人進行征戰,但當時的條目根本沒有解釋這概念,而僅僅包含關原上的那場衝突。為此,我覺得可能需要另立一個條目解釋這兩者的差異。
但是,之後這兩個條目被建議合併,於是一切又回到原點,進而演變成現在混成一團的情形。基於這條目的問題,我覺得現在必須要重新界定一些戰爭的定義:(1)戰爭的規模應當如何分界?如何避免單一戰事與區域性會戰的內容混成一談?(2)沒有專有名詞的戰爭該如何稱乎?像中國戰爭列表裡一堆小說式的名稱,以及一堆「xx農民起義」、「oo平民起義」等政治名詞,顯然跟本不能作為維基百科的條目名稱。(3)一堆外來戰爭的名詞翻譯不統一,導致希奇古怪的翻譯到處都是。比如「戰役」、「之役」、「之戰」、「戰爭」被混雜使用。以此看來,大家是否該整理出一套標準,以方便查詢呢?阿儒 | 這裡泡茶 20:26 2006年3月15日 (UTC)
小的意見說一下,第一,如果真的發生全國的話,可說是戰役,這點我認同,這絕對不是什麼佐和山之亂、大一大吉大萬之起義﹙恕我胡說一下﹚。第二難道寫這條目之戰的泛用性多於之役,本人認為依據命名原則,維基百科也有寫明是要用較常用的名。好,就用日本小學生的書﹙請自行到日本的Amazon搜索一下﹚為例,相信對日本中世史有認識的人都會先接觸關原之戰,如果日後條目真的叫關原之役的話,也可能使未認識此term的人混亂一下﹙雖然之後沒什麼影響﹚。之前在日語版討論過的問題,現時也已經合併了。所以我認為先解析什麼是關原之戰,然後再解釋戰役。如果照阿儒、泗水大象解法的話,三方原之戰也可以稱為三方原之役,因為武田家家臣秋山信友在同一時間侵入了美濃。所以如果叫戰役的話,一定令不少想認識此場戰事的人有點驚訝。--Flame 06:15 2006年3月16日 (UTC)

本人於3月21日根據投票結果將條目移往至關原之戰,如其後有任何意見,歡迎查詢。--Flame 05:42 2006年3月21日 (UTC)

收到Flamelai的留言,意見如下:

有關和秀吉的關係

  • 『他想利用武力解決德川家康,可是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當中吃了敗仗,只能與德川家康達成議和』-我覺得在秀吉和家康的議和方面很大程度上源自秀吉的外交策略問題,而不是如同文中所說的有被迫的意思。因為終究家康是臣屬秀吉的大名而不是軍事上獨立的合作夥伴(這與家康在信長時期有所不同,家康似乎未宣誓效忠信長)。 --Verrinne 01:53 2006年7月13日 (UTC)

我覺得奇怪的句子

我把所有我覺得怪怪的句子放在這裡,請Flame兄斟酌。老實說,我也蠻希望這一條可以成為特色。還有,一些該加粗體的地方請加粗體(例如關原之役)。我覺得敘述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動詞(例如:贈送、暗殺、要求)等的受詞沒有交待清楚。另外建議將一些說不清楚的東西加到註解中。蒼穹之丘 06:55 2006年7月6日 (UTC)

  • 可謂自應仁之亂以來全國的大規模的內戰
    • 可謂自應仁之亂以來全國最大規模的內戰 (可以就出動兵力..去比較而得出此結論)
  • 狹義而言,其中主要的一場戰事主要以統治關東地方江戶為首的德川家大名東軍主將德川家康與另一方為豐臣秀賴的家臣西軍靈魂人物石田三成,要注意的是,東軍和西軍的名字均為後來所追加。一部份人認為此戰事為全國性所發生,也被稱為關原之役。(太長了..)
    • 狹義而言,關原之戰指其中主要的一場戰事。這一場戰事主要由德川家大名(主陣地為關東地方的江戶)及與另一方,豐臣秀賴的家臣參戰。德川陣營的主將是德川家康,而豐臣陣營的主將是石田三成。後人以兩方勢力的根據地,為雙方取名為東軍(德川)和西軍(豐臣)。也有一部份人認為此戰事為全國性所發生,故稱此戰爭為關原之役
  • 使這場戰爭不足一天分出了勝負(?)→不知道怎麼改...Orz..
  • 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當中吃敗仗
    • 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當中吃了敗仗 (這樣念起來可能會比較好..)
  • 當時的繼承人只有六歲的豐臣秀賴
  • 另外,他提及千姬豐臣秀賴結婚
  • 但石田三成事前已察覺,在常陸國大名佐竹義宣也事先率領部隊之下,事前已經離開前田利家的宅邸
    • 我認為這一段若不加以說明/改變敘述方式,讀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石田三成和佐竹義宣是什麼關係...之類的)
    • 還有,這一段連用兩個「事前」,也是不太好的敘述方式..希望能改掉..
  • 「家康暗殺計劃」最好把誰暗殺誰講清楚,是家康被暗殺或是家康暗殺別人?
  • 日文「容疑者」中文應做「嫌疑犯」,而不是「懷疑者」
  • 翌日,留守大阪城的大名召集到西之丸,以丹羽長重為首的先鋒對前田軍進行討伐。
    • 誰召集?
  • 就大怒起來,想對德川家康不利
    • 應該是「想必內容」對德川家康不利
  • 家康以豐臣秀賴名義的信件向全國的大名對上杉氏進行征伐。
  • 在8月10日抵達江戶城,並定下了出陣對會津的日期
    • 誰?
  • 以友好關係成功說得吉繼
    • 日文「說得」的翻譯應該是「說服」。還有,主詞是誰?
  • 而在愛知川,成功阻止了鍋島勝茂、長宗我部盛親等大名向會津進發
    • 誰?
  • 收集人質的政策卻失敗了,因為黑田長政黑田如水加藤清正的妻子和水谷勝俊的兒子逃離下
    • 前面完全沒有提到收集人質的政策呀= ="
  • 9月1日西軍成功找到了內通..松之丸..本丸
    • 「內通」應該翻譯為「通往內部的道路」。還有,松之丸、本丸應在文中做出解釋,不然讀者會一頭霧水。(如果能加一張伏見城的平面圖之類的就太好了)
  • 最後元忠退守至本丸,而元忠的部隊多次突擊,最後他們戰死至最後一兵一卒,於9月8日鳥居元忠戰死。
    • 最後元忠退守至本丸,其部隊仍多次突擊西軍。元忠部隊死守本丸至最後一兵一卒。但到了9月8日,鳥居元忠仍然戰死沙場。
  • 後來西軍主要兵分兩路,另一方面一部份部隊由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小早川秀秋等首的部隊向伊勢國支持東軍的大名進攻,而大谷吉繼負責牽制北陸地區的東軍部隊。
    • 「另一方面」?
    • 應該是:一方面一部份部隊由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小早川秀秋等首的部隊向伊勢國支持東軍的大名進攻,而大谷吉則繼負責牽制北陸地區的東軍部隊。(吧?)
  • 在9月29日,他們收到了家康的書信,讓他們可以前進。10月1日,進行會議,確定攻下岐阜城。
    • 令他們可以繼續前進?我也不知道..
    • 誰舉行會議?而且應該是「確定了進攻岐阜城的計劃」才對吧?
  • 翌日,東軍殺到,最終秀信開城投降,在池田輝政的遊說下,秀信打消自盡的想法,出家為僧。
    • 「殺到」?能吃嗎?
  • 而石田三成本想救援,但是藤堂高虎的進擊下,途中擊退了舞兵庫在合渡駐守的守備隊。
    • 救援哪裡?「在」藤堂高虎的進擊下才對。誰途中擊退?
  • 不久,擔心大桓城被攻陷,再次回到大桓城,之後在西軍眾將要求三成在關原集合。
    • 應該是:「三成」擔心大桓城被攻陷,故他再次回到了大桓城。之後,西軍眾將要求三成在關原集合。
  • 在宇喜多秀家的部將明石全登所設的伏兵,擊退了中村一榮和有馬豐氏的部隊
    • 應該是「讓」宇喜多秀家的部將,明石全登所設的伏兵擊退了中村一榮和有馬豐氏的部隊(不知道意思對不對?)
  • 其後石田三成退到笹尾山。在10月21日(舊曆十月十五日)凌晨二時到達
    • 應該是:其後石田三成退到笹尾山,在10月21日(舊曆十月十五日)凌晨二時到達
  • 關原地區的不破關是日本三大關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兵家必爭領地。
    • 關原地區的不破關是日本三大關之一,是一個重要的兵家必爭領地。
  • 從大谷說話中,使秀秋陷入一個猶豫不決的情況。
    • 意思不明確?
  • 兵力的單位應該是「人」吧?
  • 在他的右則的天滿山,有小西行長
    • 錯字?在他「右側」的天滿山,有小西行長「駐守」
  • 在松尾山中,架構了松尾新城的小早川秀秋的一萬五千六百的部隊,守在這裡。
    • 在松尾山中,小早川秀秋的一萬五千六百的部隊架構了松尾新城,守在這裡。
  • 並以小早川隊的臨時架構松尾新城作為長期戰的據點。
    • 小早川隊?是指小早川的軍隊嗎?
  • 左方的前方是福島正則,共六千兵力
    • 左前方?還是左方的「前鋒」?
  • 而在福島隊這一邊,京極高知隊的三千、寺澤廣高的二千四百,軍監督本多忠勝則部署了五百兵,在後在的桃配山上,總大將德川家康統領三萬兵。
    • 京極、寺澤、本多忠勝是怎麼排列的?
    • 「後在」的桃配山上?是什麼意思呢?
  • 而殿後軍中與南宮山的西軍對峙的部隊中,由西數過來則有有馬忠氏的九百,山內一豐的二千零八十八,淺野幸長的六千五百一十和池田輝政的四千五百六十。
    • 而殿後軍,也就是與南宮山的西軍對峙的部隊中,由西數過來則有有馬忠氏的九百,山內一豐的二千零八十八,淺野幸長的六千五百一十和池田輝政的四千五百六十。
  • 德川秀忠因為軍費調配問題和在上田城攻略拖延了時間
    • 攻略?PS2還是PSP?囧..
  • 在明治時代,當時來到日本的德國軍事顧問庫爾蒙·威廉·雅各·麥基爾少校看到由日軍提供的佈陣圖,立即說這場戰爭,是西方勝出。後來日軍軍官指出了足夠的情報搜集和計謀,才可以取得真正的勝利。
    • 不知道舉出這段有什麼意義?是要指出西軍的優勢嗎?如果是的話,可以斟酌如下:

在布陣方面,西軍佔有絕對的優勢。舉例來說,明治時代時來到日本的德國軍事顧問庫爾蒙·威廉·雅各·麥基爾少校,看到由日軍提供的佈陣圖,立即說這場戰爭是西軍勝出,而不是最後勝出的東軍。

  • 讓前線部隊在有壓力之下進軍
    • 在壓力之下
  • 宇喜多隊開始作出還擊
    • 不必用到「作出」吧?→而宇喜多隊開始還擊
  • 此外黑田和細川隊,則向主將石田隊交戰。
    • 此外,黑田和細川隊則向主將石田隊攻擊。 「向」...「交戰」?我覺得很怪。
  • 而松平隊跟井伊隊和本多隊血島津島迂迴攻擊
    • 不太懂在表達什麼?
  • 後來井伊隊,之後不滿福島隊搶了先攻的優勢,轉攻福島隊。
    • 是這個意思嗎(?):後來井伊隊不滿福島隊搶了先攻的優勢,不滿福島隊搶了先攻的優勢
  • 關原御戰雙合妮紙
    • 是什麼?
  • 福島隊甚至很退到五百米
    • 福島隊甚至一度後退了五百米(米?)
  • 曾一度直迫石田三成的本陣,加上石田隊猛將島左近被流彈所傷而後退,後來三成利用了三門大筒向敵軍攻擊,一度使他們陷入混亂,石田軍推進了一百米左右。
    • 不懂。真的。
  • 其後,西軍石田隊、小西軍、大谷隊和宇喜多隊在上午十一時左右,燃點了狼煙,通知所有西軍發動總攻擊,包圍家康的部隊,而當時與家康內應為了保住毛利領地的吉川廣家,在山腳封殺了毛利秀元的進軍,長束隊和長宗我部隊則看此情況仍然不動,而另一邊島津隊繼續旁觀,當時小早川秀秋正在猶疑應該如何做,雖然他已經是內應,但是眼見的戰況是西軍有利,而小早川隊則按兵不動,當時而三成再次以文書促請他們參戰,但是都不為所動。
    • 請適當的斷句,不要一路,,,,,,,
    • 我認為可以這樣斷句:

其後,西軍石田隊、小西軍、大谷隊和宇喜多隊在上午十一時左右燃點了狼煙,通知所有西軍發動總攻擊,包圍家康的部隊。而當時與家康內應為了保住毛利領地的吉川廣家,在山腳封殺了毛利秀元的進軍。長束隊和長宗我部隊則看此情況仍然不動,而另一邊島津隊繼續旁觀。當時小早川秀秋正在猶疑應該如何做──雖然他已經是內應,但是眼見的戰況是西軍有利。故小早川隊按兵不動,儘管當時而三成再次以文書促請他們參戰,但是都不為所動。

    • 還是好怪...>"<
  • 另一邊,希望速戰速決的家康顯得非常焦慮。當家康詢問黑田長政,內容關於小早川秀秋是否叛變,而他的回信卻是不知道
    • 另一邊,希望速戰速決的家康顯得非常焦慮。當家康去信詢問黑田長政,關於小早川秀秋是否叛變的事,而他的回信卻是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怎麼改才會通順= =)
  • 然後家康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威嚇小早川秀秋
    • 然後家康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即威嚇小早川秀秋
收到flamelai的留言,我依然看到病句和語感不好的句子,參見Wikipedia:同行評審/關原之戰zzz....很睏 找我 (UTC年號) 威爾斯朝·津柏一世·維基百科6年07月18日12:58 12:58 2006年7月18日 (UTC)
可是我還看不到喔,這樣可以因為本條目長時間只有一個維基人編輯,有些錯誤是本人看不到的,但是你認為是不是比以前較少呢?是的話,本人先放進特色條目評選。因為本人想在關原之戰406周年前後成為主要顯示的特色條目。--Flame 04:21 2006年7月19日 (UTC)
我正在修改了,大家再看看?てんくうのおか(talk) 09:30 2006年7月22日 (UTC)

有關和秀吉的關係

  • 『他想利用武力解決德川家康,可是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當中吃了敗仗,只能與德川家康達成議和』-我覺得在秀吉和家康的議和方面很大程度上源自秀吉的外交策略問題,而不是如同文中所說的有被迫的意思。因為終究家康是臣屬秀吉的大名而不是軍事上獨立的合作夥伴(這與家康在信長時期有所不同,家康似乎未宣誓效忠信長)。 --Verrinne 01:53 2006年7月13日 (UTC)
  • 我的理解就是因為德川仍然附從於織田信雄,信雄投降,家康只好跟隨信雄議和,很簡單,他不會破壞三河同盟的規定,那麼你對事件的理解是?--Flame 02:29 2006年7月13日 (UTC)
    • 那時的家康自然不會附從於信雄,他只是想利用信雄形成對抗秀吉的勢力而已。另外,千萬不要相信政治家的承諾。就以家康為例,在秀吉面前宣誓效忠秀賴後來不也是毀約了麼。從秀吉後期對待大名懷柔的政策可以看出,對待家康不過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策略而已。因為中國字構造太過複雜,所以用到只能這樣脅迫詞我覺得並不妥帖,還有家康理論上應當屬於臣屬秀吉而不是議和,並非對等關係。當然這也只是我的看法…希望多做討論!--Verrinne 19:18 2006年7月16日 (UTC)
      • 清洲同盟是戰國時代維持最久,也是雙方一直沒有私自毀約,家康是一個非常有忍耐的人,平時他絕對看不出馬腳,此事件就只因為信雄的求援,當織田氏不再是大名的時候,因為其中一方滅亡,同盟可以解除。--Flame 07:51 2006年7月17日 (UTC)

柳川?江上八院?

今早稍稍使用日本的yahoo搜索,與其一致的結果只有六個。很多網站以及本人持有的參考書籍當中,只提及了柳川城這個地方,所以命名常規,較接受柳川城之戰這個說法。--Flame 01:25 2006年9月21日 (UTC)

特色條目覆審存檔

~移動自Wikipedia:特色條目複審~(最後修訂
  • 今次是主要貢獻者要求對條目進行覆審,希望大家可以留意本人的提議。條目的主要問題包括內容有不少沒有直接提供來源,不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證的標準,而且缺乏戰後的評價,加上文筆仍然有一些問題,在這段時間內,修改條目內容。(就算是無法達到特色條目的水平,也期望有優良條目的水準)—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7年7月18日 (三) 10:18 (UTC)[回覆]

支持

反對

意見

  • 導論似乎只介紹了戰鬥雙方,戰事的前因後果、影響等方面沒有觸及,未能讓我理解究竟這場戰爭是什麼回事,這是最逼切需要改善的。「其中主要的一場戰事主要以統治關東地方江戶為首的德川家大名東軍主將德川家康與另一方為豐臣秀賴的家臣西軍靈魂人物石田三成在關原的戰鬥」一句長達64字(沒數錯吧?)沒有使用標點符號,又沒有動詞,實在不好理解。—Quarty 2007年7月18日 (三) 17:12 (UTC)[回覆]
~移動完畢~
複審結果:0票贊成,0票反對,未達到至少8票贊成的撤銷條件,保留為特色條目。Markus 2007年8月1日 (三) 18:21 (UTC)[回覆]

日本與台灣都有關原

請問是否有人查出關原 (台灣)與關原之戰關連性?-yiken (留言) 2010年3月7日 (日) 18:00 (UTC)[回覆]

原因是至今Yiken仍沒找到這兩者的關係出來,故前來詢問是否有人查出?
討論動機來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方網站內容寫道:「1914年太魯閣之役,日本陸軍從合歡山向東進攻太魯閣地區,關原為其第一站,領軍的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曾在此停留,指揮作戰,以日本岐阜縣東山要道地「關原」(Sekigahara)為名。」-yiken (留言) 2010年3月8日 (一) 08:0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