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新型國際關係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國際關係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國際關係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國際關係(含外交)相關主題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內容暫存

由於該提法有變,故條目隨之發生改變,過去的一部分內容似已不能趕上新形勢的發展,與條目主題有所區別。茲將這部分內容保存如下,供參考:

2015年3月27日部分內容

應對

中國打造藍水海軍加快,例如056型護衛艦曾經一年同時有10艘下水,另有新型航母、核子潛艇在計畫中。

亞洲其他中型國家

戰略學者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認為就現實主義來看,許多亞洲國家抱持的經濟發展上依賴中國,安全保障上依靠美國路線,遲早將無法持續,在中美兩強間擇一靠攏將是最終無法迴避的結局,因為不可能期望中國全方位實力增強的事實不存在,也不能期待中國不會去挑戰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因為美國的武器裝備優勢中國遲早能完全複製甚至超越,但美國永遠也複製不了中國所處的地理戰略位置。[1]

所以現實面來看亞洲所有有能力發出話語權的中等實力國家包含印度與中亞、東協諸國最大戰略利益考量是促成中美兩國在非軍事衝突下達成共治世界的協議,並容忍雙方劃定各自的世界勢力圈,但是在這新秩序談判形成中積極參與,確保自己本國的生存利益並促成雙方於對方勢力圈都還有一定的干涉權和規則,讓中美最終互相在一套遊戲規則制約下平衡,才是這些中小型國家最佳的策略。

日本

澳洲戰略學者懷特認為日本的策略走向有其特殊性,而且已經付諸實行,安倍政府上台後的鷹派作為表面看似簡單的全面拉攏美國制衡中國,然而本質是要走一條軍事上更獨立的道路擺脫美國附庸的形象,並達到其他附帶目的。

二砲所有射程600公里以上的飛彈都能覆蓋日本全土

戰後由於特殊的地位,日本被當成美蘇冷戰的亞洲前緣,所以其就國民教育和歷史觀上都未出現德國式的認錯立場,美國意圖保持日本還有一定優越感和戰鬥力以在必要時能成為馬前卒,從而導致中日從未和解,中國民間對日仇視情緒至今依然廣泛,因此就軍事安全上來說日本有真實遭到中國解放軍攻擊的機率遠大於其他國家,甚至高於台灣。中日終有一最後決戰其實是日本高層心中不去的陰影[2],因為軍事擊敗日本的代價和難度都比擊敗美國低得多,而且能在消滅日本的戰爭中獲勝將帶給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無以類比的正當性,這效應將持續到幾乎永遠。

然而今日隨著情勢變化,以及中東十幾年的戰爭發展,日本發現美軍的保護傘並不可靠以及其軍事能力的侷限性,美國政治在必要時放棄日本的可能性也並非不存在,而日本的經濟困境和國債在可見未來都沒有解決方法,所以現階段以鷹派路線掀起各種糾紛,趁中國實力未更強大前迫使美國選邊做出一些安保承諾是有利的,因為不知未來何時可能再也拿不到這些承諾,之後在美國允許下擴充軍備,長期而言最終增強自衛隊的力量帶來更多獨立自主的安全感也是有利的。

懷特認為真相是日本在GDP總量退為世界第三時其實已認知到中國崛起的趨勢無法避免,而地理位置和歷史仇恨使其首當其衝,日本最終軍事獨立其實反而能促進中美兩國的信任,以使新型大國關係的談判順利達成,中美雙方自動進入一套新世界遊戲規則避免戰爭,也就解除了日本成為戰場的可能,且較強的自衛隊軍力能使日本在大賽局中有較多談判籌碼爭取新秩序下自己的生存條件。

印度

青藏鐵路通車後解放軍向高原投送兵力和建設物資的能力增強
李克強和克里的會面

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和前任常務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都認為印度在可見的未來都沒有挑戰中美的實力,甚至沒有在亞洲挑戰中國的實力,印度領土不及中國1/3且位於較熱較貧瘠的緯度,人口總量也沒有管制,這制約了其先天發展的上限,而中國控制的青康藏高原有世界第三極之稱(除南北極外)是居高臨下的優勢,所有最廉價的雷達站都能監控印度全土的領空,且高原是印度糧食主產區的水源發源地,中國有潛在將印度斷水的可能性,而印度卻沒有這種選項。印度最大敵巴基斯坦則剛好是中方最堅定的同盟,地緣上中巴又對印度有漫長的邊界包夾,而印度卻沒有任何堅定到能戰爭同盟的國家位於能威脅中國的位置上。

就發展面上看印度複雜的宗教、語言和種姓制度對其經濟都是不利影響,發展了數十年並且有西方國家的幫助,印度依然有7成的人口家中沒有自來水和現代化廁所,多數地區基礎設施破舊,還曾發生數億人同時停電的悲劇,而貧窮階級並沒有中國共產式的配田配房制度,多數人淪為乞丐從而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制約了發展潛力。而物質條件上中國至今從高鐵到大型水壩都能自製,軍事上幾乎所有種類的武器也都能自製,印度則至今都還是依靠昂貴的外國軍購為主,貿易也都是逆差。[3]

所以布熱津斯基認為印度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構的談判中應該當一個促成者和樂見者的角色,並帶頭為其他無核武的亞洲中小型國家發聲,從而在新秩序形成後自己能取得一個二三線的次級領導角色,是最合現實利益的策略。

台灣問題

布熱津斯基和懷特都認為「棄台論」是美國最終的唯一選擇,因為台澎金馬的收回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且不只是政府如此認知極大多數人民也都如此認知,但對美國和美國民眾而言卻不是,如果真的圍繞台灣發生全面戰爭,美國人民能容許付出的代價遠低於中國人民。而就軍事上而言懷特認為地利位置對中方極度有利,在台海戰爭中美國選擇軍事介入的話將付出遠超乎想像的空前代價,且最後會戰敗,除了物質上的折損還將永遠失去全球範圍內的威信,屆時世界各地連動的擴散效應將超出美國人民的意料之外甚多。[4]

部分軍事專家認為美國有日韓和澳洲等同盟的優勢可供利用,布熱津斯基則認為很多人低估了國際現實的力量,當真正面對超乎巨大代價的戰爭時刻,任何國家和其人民都是優先考慮自己的眼前利益,他認為韓國和澳洲並不會參戰台海,尤其韓國還面臨不穩定的北韓核問題,另一方面也認為中國解放軍的實力其實被外界嚴重低估,中國為了其和平崛起的宣傳一直有隱藏軍備實力的動機存在,例如殲20戰機直到公開在電視上試飛,歐美都未曾掌握。無人能準確知道中國軍力的真相,就現有資料評估容易發生誤判。而日本如果參戰可能也是有限度的提供基地或後勤,不可能有日本地面部隊攻擊中國領土甚至進入台澎金馬,這種條件下台海戰爭美國依然不會勝利反而還給予了解放軍一次消滅日本的正當性,這種戰略布局是最該避免的下策。

懷特認為美國在最終必須接受棄台論的那天無可避免會將台灣最後的價值發揮,在談判桌上儘可能要求中方交換一些東西,但能要到多少東西必須依當時雙方實力情況和觸發事件而定,若是因為某事件已經進入開戰狀態中方也可能由解放軍鷹派掌權,那時美國將要不到任何有實質性的東西,又因為不能承受戰爭的代價而被逼退讓,無論如何在中美達成協議後美方將默許在解放軍的主導下兩岸最終以某種形式統一。[4]

參考文獻

  1. ^ msnbc.com-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2. ^ The China Choice,2012 Hugh White ISBN1863955623
  3. ^ Hundreds of millions without power in India. BBC News. 31 July 2012 [31 July 2012]. 
  4. ^ 4.0 4.1 UDN TV 國際瞭望 2014/9/17 懷特專訪

Sgsg留言2015年3月27日 (五) 05:43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