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 50MG重機槍
STK(CIS) 50MG重機槍 | |
---|---|
類型 | 重機槍 |
原產地 | 新加坡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91年—[1] |
使用方 | 參見使用國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新加坡特許工業[2][1][3] |
研發日期 | 1980年代後期 |
生產商 | |
生產日期 |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
長度 | |
槍管長度 | 槍管總成:1,143公釐(45英寸)[1] |
寬度 | 無輸彈槽:190公釐(7.48英寸)[1][3] |
子彈 | 12.7×99公釐北約口徑(.50 BMG)[3][4] |
口徑 | 12.7公釐(.50英寸)[1][3][4] |
槍管 | 1根,標準膛線纏距為1:15,右旋,膛線8條,右旋[3][4] |
槍機 | |
發射模式 | 全自動 |
射速 | 400—600發/分鐘[1][3] |
槍口初速 | 890公尺/秒(2,920.01英尺/秒)[1] |
供彈方式 | M15A2可散式彈鏈 機匣左右兩側裝上了雙向輸彈槽使其可以左右兩邊同時供彈[1][3] |
瞄具 |
CIS 50MG(現稱:STK 50MG)是一款由新加坡國防企業新加坡特許工業公司(現改稱為新加坡科技動力)在1980年代後期自主研發和生產的氣動式操作、氣冷及彈鏈供彈式重機槍,發射12.7×99公釐(.50 BMG)北約口徑制式步槍子彈。
歷史
CIS 50MG重機槍是因應新加坡國防部(英語:Ministry of Defence,簡稱:MINDEF)需要取代舊型號的12.7公釐口徑白朗寧M2HB重機槍的要求而研發,然後在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各個部隊的服役。[3][5]
CIS 50MG重機槍的設計目的是一挺全新的重機槍的設計,發射與白朗寧M2HB重機槍相同.50口徑步槍子彈彈種,而且有充足的槍械零件以便更容易從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角度緩和物流和供應鏈兩方面的緊張。[1]
設計細節
新加坡特許工業公司的工程師們從美國研發失敗的「多佛惡魔通用重機槍」(英語:Dover Devil General Purpose Heavy Machine Gun,簡稱:Dover Devil GPHMG)計劃的經驗教訓,建立適合現代戰術理論和生產技術的新型模組化武器。[4]經過兩年的開發和測試階段以後,新加坡特許工業公司在1988年推出了新型12.7公釐重機槍,並且將其恰當地命名為CIS 50MG。[3]
CIS 50MG是一挺氣動式操作、氣冷及彈鏈供彈式武器,這機槍採用雙氣動活塞操作,並將兩根導氣管安裝在槍管的兩側。槍管通過具有多個徑向鎖耳(英語:Lug)的轉拴式槍機閉鎖,在進入槍管後端的閉鎖槽內直接閉鎖,消除了頂空調整的需要。CIS 50MG也裝有一根可以快速拆卸的槍管,配備一個與槍管整合了的提把,即使不需要戴上隔熱石棉手套也可以在作戰或是實戰演習在情況下很方便地更換過熱或損毀的槍管。[3]
CIS 50MG並採用了與Ultimax 100輕機槍相同的恆定後坐(英語:Constant Recoil)機匣運作原理,採用加長的機匣和復進簧,使槍機組後座行程大輻度加長。這槍機的優點是令射速和後座力比其他重機槍為低,相對地精度也較高;而缺點亦是射速比其他重機槍為低(甚至比白朗寧M2HB重機槍更低),而低射速武器安裝在載具(例如直升機或船隻)上使用時的效果較低。
CIS 50MG的一個獨特的功能就是它的雙向彈鏈供彈系統,該系統讓這機槍快速和容易的轉換發射彈藥。例如由原來發射標準圓頭實心彈改為發射另一邊的Mk 211 Mod 0高爆燃燒穿甲彈(英語:High Explosive Incendiary Armor Piercing,簡稱:HEIAP)或是脫殼式輕型穿甲彈(英語:Saboted Light Armor Penetratorg,簡稱:SLAP),後者具有在1公里(0.62英里)的範圍內貫穿板厚為25公釐(0.98英寸)軋壓均質裝甲破壞力。[3][4]
這種系統在現代化機砲,例如M242「巨蝮式」25公釐鏈砲和Mk 44「巨蝮二式」30公釐鏈砲上亦是常見,這兩者都裝在新加坡陸軍的兩代比奧尼克斯步兵戰車(英語:Bionix,簡稱:BX)上使用。
使用國
國家 | 組織名稱 |
---|---|
印度尼西亞 | 印尼武裝部隊(由PT Pindad於1994年開始授權生產,命名為Pindad SMB-QCB)[1][6]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 |
奈及利亞 | |
新加坡 | 新加坡武裝部隊[1] |
警察海岸保衛處[1][7] |
參見
註釋及資料來源
- 網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Richard J, 2008.
- ^ 現改稱為新加坡科技動力(英語:Singapore Technologies Kinetics,簡稱:ST Kinetics)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50MG Product Brochure (PDF). ST Engineering. [2008-09-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19).
- ^ 4.0 4.1 4.2 4.3 4.4 4.5 4.6 Andrew C, 1989.
- ^ Maximum Firepower: The Machine Guns of the SAF. Singaporean Defence Ministry. 2008-06-07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 ^ Un repaso a las armas ligeras de Pindad. ARMAS. [201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2) (西班牙語).
- ^ Muhammad Juffry, Bin Joihani. PCG upgrades with new fleet and training centre. Police Life Monthly (Singapore: Singapore Police Force). Jul/Aug 2009, 35 (7) [2010-11-10]. ISSN 0217-86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 參考書目
- Richard Jones; Andrew White. Jane's Guns Recognition Guide. HarperCollins. 2008: 398. ISBN 978-0-00-726645-6.
- Andrew, C Tillman. IDR test report: Singapore's Lightweight Heavy.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ce Review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October 1989: 1377–1380 [2010-11-10]. ISSN 0020-6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