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Araon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船名 Araon號
使用者 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
建造方 韓進重工釜山影島區船廠[1]
原始造價 1080億韓圓[2]
鋪設龍骨 2008年5月[3]
下水日期 2009年6月11日[1]
完工日期 2009年9月[4]
母港 韓國仁川港
目前狀態 服役中
技術數據
船型 研究船[4]
噸位 6,950(總噸位)[4]
船長 109.5米(359英尺3英寸)[4]
型寬 19.0米(62英尺4英寸)[4]
型深 9.9米(32英尺6英寸)[4]
冰級 KR PL-10 (DNV Polar-10)[3]
動力輸出 兩個柴油引擎 (2 × 5,000 kW)[3]
動力來源
船速
  • 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4]
  • 3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在1米(3英尺3英寸) 厚冰層)[3]
續航力 20,000海里(37,000公里;23,000英里)[4]
自持力 70 days[4]
艦載船 能裝載20英尺(6.1米)貨櫃的10米駁船
7米工作艇[3]
載重 31 TEU(甲板),15 TEU(貨倉)[3]
定員
  • 25名
  • 可搭載最多60名科研人員[4]

Araon號韓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艘破冰船世宗科學基地張保皋科學基地英語Jang Bogo Station兩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科考[5]。「ARAON」是韓語「大海」和「全部」兩個單詞發音組合而成,有穿越世界所有海洋的意思[6][7]

2004年,韓國海洋研究院、韓國海事技術株式會社和三星重工進行了Araon號的初步設計。最終設計由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與STX造船海洋英語STX Offshore & Shipbuilding在2005-2006年間完成[2]。2007年1月,韓進重工釜山影島區船廠正式開始建造該船,並於2009年6月11日完工下水,同年12月正式服役[1][6][5]。2009年12月,Araon號首次赴南極執行歷時88天的勘探任務,後赴北冰洋考察[8]

Araon號長111米,寬19米,高9.9米,總噸位6959,造價1080億韓圓。Araon號配有2台船機,最高功率可達6800馬力,是同級別船隻馬力的3到4倍,能在1米厚的冰層中以每小時5.5公里的速度航行。為了能夠極地海洋破冰前行,Araon號船首部分由4厘米厚度的高強度特殊鋼材製成,並配有防止甲板凍冰的「熱阻絲」。Araon號裝備有能夠使船體360度旋轉的螺旋槳裝置和利用聲波還原海底三維形狀的「多頻音波探測機」等100多種總價值27億韓圓的海洋研究設備。此外,Araon號還配有直升飛機起落平台以及機庫等設施。Araon號可以搭載60名研究員,25名水手,進行連續70天的海上研究工作[6][9]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HHIC launches ARAON, the first Korean-made icebreaking research vessel. 韓進重工官網. [201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 
  2. ^ 2.0 2.1 ARAON research ice breaker. 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 [201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Korean Icebreaker 'Araon'. 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 [201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ARAON Korean Research Icebreaker (PDF). 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 [2011-05-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27). 
  5. ^ 5.0 5.1 第一艘国产破冰船ARAON号明天开航. 韓聯社. 2009-12-17 [2015-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6.0 6.1 6.2 韩国建造的第一艘破冰船下水意义重大. KOREA.NET. 2009-06-23. 
  7. ^ 韩国首架破冰船“ARAON”号下水. 中國船舶網. 2009-07-03 [2015-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8. ^ 韩国破冰船“ARAON”号开始第二次北极勘探. 上海科學院. 2011-08-08 [2015-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9. ^ 破冰船“ARAON”号于15日启航 开始第二次北极勘探工作. 中韓海洋科學共同研究中心. 2011-07-21 [2015-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