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所有風暴的路徑圖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是繼1851年開始有紀錄以來最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之一,形成了19場獲得命名的風暴[1][注 1]。颶風季從2010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3]。6月25日形成的颶風亞歷克斯是全季首場風暴,最後一場風暴颶風托馬斯則在11月7日消散。

全季一共產生了21個熱帶氣旋,其中19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12場成為颶風,5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注 2]。本季造成損失和人員傷亡最多的兩場颶風分別是伊戈爾和托馬斯,其中伊戈爾中心向外風力達到烈風強度的範圍直徑創下新紀錄,其最大持續風速一度達到每小時250公里,屬四級颶風標準,數天後再以一級颶風強度襲擊紐芬蘭島[5]。托馬斯的形成日期較晚,在進入東加勒比海後迅速強化,達到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雖然這一天氣系統並未登陸,但仍對大安的列斯群島構成嚴重影響,之後還以熱帶風暴強度衝擊了巴哈馬東南部[6]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過後進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7]

風暴時間軸

6月

6月1日
  •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開始[3]
6月25日
位於墨西哥灣的一級颶風亞歷克斯
6月26日
  • UTC早上6點:第一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亞歷克斯」(Alex[8]
6月2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亞歷克斯以風速每小時100公里強度在貝里斯市附近登陸[8]
6月30日

7月

7月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亞歷克斯達到二級颶風強度[8]
  • UTC凌晨2點:颶風亞歷克斯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最低氣壓946毫巴(百帕,27.9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並在幾乎同一時間從塔毛利帕斯州索托拉馬里納(Soto la Marina)附近登陸[8]
  • UTC早上6點:颶風亞歷克斯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8]
  • UTC中午12點:颶風亞歷克斯減弱成熱帶風暴[8]
7月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亞歷克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8]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亞歷克斯在墨西哥中部高原上空消散[8]
7月8日
  • UTC凌晨0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德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東南方向約40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55公里,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6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9]
  • UTC下午14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以風力時速55公里強度登陸德克薩斯州南帕德里島South Padre Island[9]
7月9日
  • UTC早上6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北部上空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9]
熱帶風暴邦尼在美國東南部產生的降雨量分布
7月22日
  • UTC早上6點:阿克林島以南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三號熱帶低氣壓[10]
  • UTC晚上23點15分: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邦尼」(Bonnie),還在幾乎同一時間以風力時速65公里強度登陸拉吉德島[10]
7月23日
  • UTC早上5點15分:熱帶風暴邦尼以風力時速75公里強度在安德羅斯島進行第二次登陸[10]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邦尼達到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6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0]
  • UTC下午14點30分:熱帶風暴邦尼以風力時速65公里強度從佛羅里達礁島群埃利奧特島(Elliott Key)附近進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登陸[10]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邦尼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0]
7月25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邦尼在密西西比河河口東南方向約95公里海域降解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0]

8月

即將達到首波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科林
8月2日
  • UTC中午12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由中大西洋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1]
8月3日
8月5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科林的殘留在波多黎各聖胡安東北偏北約450公里洋面再生成熱帶風暴[11]
  • UTC晚上21點:熱帶風暴科林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6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1]
8月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科林在百慕達西南偏南方向約275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1]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科林在百慕達西南方向約160公里洋面消散[11]
8月10日
8月11日
  • UTC凌晨0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55公里,最低氣壓1007毫巴(百帕,29.7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2]
  • UTC早上6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在那不勒斯以西約200公里洋面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2]
處於四級颶風強度的颶風達尼埃爾
8月21日
  • UTC下午18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由維德角西南偏西方向約72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3]
8月22日
  • UTC早上6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達尼埃爾」(Danielle[13]
8月23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達尼埃爾在維德角群島最南端以西約1545公里洋面升級成颶風[13]
8月25日
  • UTC早上6點:維德角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32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七號熱帶低氣壓[14]
  • UTC中午12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厄爾」(Earl[14]
8月26日
8月27日
  • UTC早上6點:颶風達尼埃爾成為本季首場大型颶風[13]
  • UTC晚上18點:颶風達尼埃爾增強為四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15公里,最低氣壓942毫巴(百帕,27.8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3]
颶風厄爾的行進路線圖
8月28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達尼埃爾的強度回落到三級颶風標準[13]
  • UTC早上6點:颶風達尼埃爾減弱成二級颶風[13]
8月29
  • UTC早上6點:颶風達尼埃爾弱化成一級颶風[13]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厄爾在北部背風群島以東約355公里洋面升級成颶風[14]
8月3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厄爾強化成二級颶風[14]
  • UTC中午12點:颶風厄爾成為全季第二場大型颶風[14]
  • UTC中午12點: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約145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15]
  • UTC下午18點:颶風達尼埃爾降級成熱帶風暴[13]
  • UTC下午18點:颶風厄爾達到四級颶風強度[14]
  • UTC下午18點: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的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菲奧娜」(Fiona[15]
8月3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達尼埃爾在亞速爾群島東南方向洋面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3]
9月4日熱帶風暴加斯頓的殘留

9月

9月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厄爾減弱成三級颶風[14]
  • UTC早上6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由維德角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29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6]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菲奧娜達到最低氣壓998毫巴(百帕,29.4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5]
  • UTC中午12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加斯頓」(Gaston[16]
  • UTC下午18點:颶風厄爾再次增強成四級颶風[1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菲奧娜達到每小時100公里的最大持續風速[15]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加斯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65公里,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6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6]
9月2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厄爾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30公里,最低氣壓927毫巴(百帕,27.3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4]
  • UTC下午18點:颶風厄爾減弱成三級颶風[1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加斯頓在非洲和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的中途海域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6]
9月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厄爾弱化為二級颶風[14]
  • UTC中午12點:颶風厄爾的強度降至一級颶風標準[14]
9月4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厄爾在紐約長島東南偏南方向約21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風暴[14]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菲奧娜在百慕達東北方向約150公里海域降解成殘留低氣壓區[15]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厄爾再次增強成一級颶風[14]
  • UTC下午15點:颶風厄爾以風力時速120公里強度從新斯科舍利物浦Liverpool)附近登陸[14]
  • UTC晚上19點:颶風厄爾以風力時速110公里強度登陸愛德華王子島,並在幾乎同一時間減弱成熱帶風暴[14]
9月7日登陸後不久的熱帶風暴赫敏
9月5日
9月6日
  • UTC早上6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赫敏」(Hermine[17]
9月7日
9月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赫敏在德克薩斯州中部上空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7]
  • UTC早上6點:維德角群島最南端東南方向約13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18]
  • UTC中午12點:維德角群島東南方向的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伊戈爾」(Igor[18]
9月9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伊戈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8]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赫敏在堪薩斯州東南部上空轉變成一個後熱帶氣旋[17]
9月10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伊戈爾再次達到熱帶風暴標準[18]
9月13日即將達到最高強度的颶風伊戈爾
9月1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伊戈爾升級成颶風[18]
  • UTC早上6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由維德角群島最南端東南方向約40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9]
  • UTC中午12點:颶風伊戈爾增強成二級颶風[18]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戈爾強化為四級颶風[18]
  • UTC下午18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標準並獲命名為「朱莉婭」(Julia[19]
9月14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朱莉婭升級成一級颶風[19]
  • UTC中午12點:切圖馬爾以東約525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20]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菲奧娜達到最低氣壓998毫巴(百帕,29.4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5]
  • UTC下午18點:切圖馬爾以東海域的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卡爾」(Karl[20]
9月1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戈爾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50公里,最低氣壓924毫巴(百帕,27.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8]
  • UTC凌晨0點:颶風朱莉婭強化成二級颶風[19]
  • UTC早上6點:颶風朱莉婭成為大型颶風[19]
  • UTC中午12點:颶風朱莉婭增強為四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20公里,最低氣壓948毫巴(百帕,27.9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9]
  • UTC下午12點45分:熱帶風暴卡爾以風力時速100公里強度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東南海岸登陸[20]
颶風卡爾給墨西哥帶去的降水分布
9月1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朱莉婭的強度回落到三級颶風標準[19]
  • UTC中午12點:颶風朱莉婭減弱成二級颶風[19]
  • UTC下午18點:颶風朱莉婭弱化成一級颶風[19]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卡爾升級成一級颶風[20]
9月17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卡爾增強成二級颶風[20]
  • UTC早上6點:颶風伊戈爾的強度回落到三級颶風標準[18]
  • UTC中午12點:颶風卡爾成為大型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05公里,最低氣壓956毫巴(百帕,28.2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0]
  • UTC下午16點45分:颶風卡爾以風力時速185公里強度從墨西哥韋拉克魯斯西北方向約20公里處登陸[20]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戈爾減弱成二級颶風[18]
  • UTC下午18點:颶風卡爾弱化成二級颶風[20]
9月24日的颶風麗莎
9月18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朱莉婭降級成熱帶風暴[19]
  • UTC凌晨0點:颶風卡爾減弱為熱帶風暴[20]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卡爾弱化成熱帶低氣壓[20]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卡爾在韋拉克魯斯西南偏西方向約120公里洋面消散[20]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戈爾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18]
9月20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朱莉婭在亞速爾群島以西約1530公里海域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9]
  • UTC下午18點:維德角群島以西約64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21]
9月21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麗莎」(Lisa[21]
  • UTC下午15點:颶風伊戈爾以風力時速140公里強度從紐芬蘭島開普雷斯Cape Race)附近登陸[18]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戈爾在紐芬蘭島東北海岸轉變成溫帶氣旋[18]
9月22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麗莎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1]
即將登陸的熱帶風暴馬修
9月23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麗莎再次達到熱帶風暴標準[21]
  • UTC中午12點: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由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以東約79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22]
  • UTC下午18點: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在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以東約660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馬修」(Matthew[22]
9月24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馬修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最低氣壓998毫巴(百帕,29.4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2]
  • UTC晚上19點:熱帶風暴馬修以風力時速95公里強度從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以南約30公里處登陸[22]
  • UTC晚上21點:熱帶風暴麗莎升級成一級颶風[21]
9月2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麗莎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最低氣壓982毫巴(百帕,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1]
  • UTC中午12點:颶風麗莎降級為熱帶風暴[21]
  • UTC下午15點:熱帶風暴馬修以風力時速65公里強度在貝里斯猴河鎮(Monkey River Town)東北偏北方向約20公里處登陸[22]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馬修弱化成熱帶低氣壓[22]
9月26日
熱帶風暴妮科爾的風暴路徑圖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麗莎減弱成熱帶低氣壓[21]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馬修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2]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麗莎降解成殘留低氣壓區[21]
9月28日
9月29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妮科爾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995毫巴(百帕,29.3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3]
  • UTC下午15點:熱帶風暴妮科爾退化成古巴上空的一片低壓槽[23]

10月

10月6日
  • UTC早上6點:波多黎各聖胡安西北偏北方向約37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七號亞熱帶低氣壓[24]
  • UTC中午12點:第七號亞熱帶低氣壓成為亞熱帶風暴並獲名「奧托」(Otto[24]
10月8日的颶風奧托
10月7日
  • UTC中午12點:亞熱帶風暴奧托轉變成熱帶風暴[24]
10月8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奧托達到颶風強度標準[24]
10月9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奧托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最低氣壓976毫巴(百帕,28.8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4]
10月1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奧托降級成熱帶風暴[24]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奧托在百慕達東北偏東方向約1450公里海域轉變成溫帶氣旋[24]
10月11日
  • UTC凌晨0點: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東南方向約16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25]
  • UTC早上6點: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東南方向的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保拉」(Paula[25]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保拉以風力時速85公里強度從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附近登陸[25]
10月1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保拉達到颶風標準[25]
  • UTC下午18點:颶風保拉增強為二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65公里,最低氣壓981毫巴(百帕,28.9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5]
10月13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保拉減弱成一級颶風[25]
10月14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保拉弱化成熱帶風暴[25]
  • UTC下午15點:熱帶風暴保拉以風力時速100公里強度在古巴聖露西亞(St. Lucia)到埃斯佩蘭薩港(Puerto Esperanza)之間登陸[25]
10月15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保拉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5]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保拉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5]
即將登陸的颶風理察
10月20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九號熱帶低氣壓由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以北約27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26]
10月21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九號熱帶低氣壓在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東北方向約290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理察」(Richard[26]
10月24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理察升級成一級颶風[26]
10月2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理察增強成二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最低氣壓977毫巴(百帕,28.85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6]
  • UTC凌晨0點30分:颶風理察以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從貝里斯蓋爾斯波因特Gales Point)附近登陸[26]
  • UTC早上6點:颶風理察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水平[26]
  • UTC中午12點:颶風理察降級為熱帶風暴[26]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理察在坎佩切以南約175公里海域減弱成熱帶低氣壓[26]
10月2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理察在卡門城東南方向約30公里洋面退化成殘留低氣壓[26]
10月31日的颶風莎瑞
10月28日
  • UTC下午18點:百慕達東南偏南方向約72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27]
10月29日
  • UTC凌晨0點:百慕達東南偏南方向的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莎瑞」(Shary[27]
  • UTC早上6點:巴貝多東南方向約64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28]
  • UTC中午12點:巴貝多東南方向的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托馬斯」(Tomas[28]
10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莎瑞升級成一級颶風[27]
  • UTC早上6點:颶風莎瑞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20公里,最低氣壓989毫巴(百帕,29.2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7]
  • UTC上午9點:熱帶風暴托巴斯以風力時速110公里強度登陸巴貝多南海岸[28]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托馬斯升級成一級颶風[28]
  • UTC下午18點:颶風莎瑞在紐芬蘭島以南數百英里外轉變成溫帶氣旋[27]
  • UTC晚上20點:颶風托馬斯增強成二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以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登陸聖文森特島北海岸[28]
10月3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托馬斯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最低氣壓982毫巴(百帕,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8]
  • UTC中午12點:颶風托馬斯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28]

11月

達到一級颶風強度後不久的托馬斯
11月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托馬斯減弱成熱帶風暴[28]
11月3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托馬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8]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托馬斯重新強化成熱帶風暴[28]
11月5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托馬斯再次達到一級颶風標準[28]
11月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托馬斯弱化成熱帶風暴[28]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托馬斯第三次增強成一級颶風[28]
11月7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托馬斯降級成熱帶風暴[28]
11月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托馬斯在紐芬蘭島以南轉變成溫帶氣旋[28]
11月30日
  •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3]

解釋說明

  1. ^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定義,一個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12場熱帶風暴,其中6個會成為颶風,兩場會達到大型颶風強度[2]
  2. ^ 大型颶風是指最大持續風速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三級或以上的風暴[4]

參考資料

  1. ^ Extremely Active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was a 'Gentle Giant' for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1-29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2. ^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Internet Team.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Nort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2011-08-04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3. ^ 3.0 3.1 3.2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G: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G1)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4. ^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A: Basic Definitions.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A3) What is a super-typhoon? What is a major hurricane ? What is an intense hurricane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5. ^ Pasch, Richard J; Kimberlain, Todd B;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Igor (PDF)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1–20. 2011-02-1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12). 
  6. ^ Pasch, Richard J; Kimberlain, Todd B;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Tomas (PDF)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1–20. 2011-03-0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4-08). 
  7. ^ 2010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Archiv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Archiv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9-02-0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0).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Richard J. Pasch. Hurricane Alex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15: 1, 2, 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1-02). 
  9. ^ 9.0 9.1 9.2 John L. Beven II. Tropical Depression Two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0-21: 1, 2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4-29).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Storm Bonni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28: 1, 2, 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Daniel P. Brown. Tropical Storm Co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0-04: 1, 2, 4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12. ^ 12.0 12.1 12.2 Michael J. Brennan. Tropical Depression Fiv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1-04: 1, 3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Todd B. Kimberlain. Hurricane Daniell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15: 1, 2, 5, 6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John P. Cangialosi. Hurricane Ear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1-13: 1, 2, 6, 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Robbie Berg. Tropical Storm Fion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0-18: 1, 2, 4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8). 
  16. ^ 16.0 16.1 16.2 16.3 Eric S. Blake. Tropical Storm Gasto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1-18: 1, 3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01).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Hermin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1-22: 1, 4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5).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Richard J. Pasch; Todd B. Kimberlain. Hurricane Igo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2-15: 1, 2, 6, 7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12).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John L. Beven II; Christopher W. Landsea. Hurricane Juli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09: 1, 2, 5, 6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9-28).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Stacy R. Stewart. Hurricane Kar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1-31: 1, 2, 6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Daniel P. Brown. Hurricane Lis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1-15: 1, 4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Michael J. Brennan. Tropical Storm Matthew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30: 1, 2, 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31). 
  23. ^ 23.0 23.1 23.2 Eric S. Blake. Tropical Storm Nicol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1-31: 1, 4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3).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John P. Cangialosi. Hurricane Otto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1-17: 1, 2, 4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1-02).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Robbie Berg. Hurricane Pau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20: 1, 2, 5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5).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Todd B. Kimberlain. Hurricane Richard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12-20: 1, 2, 5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25).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Lixion A. Avila. Hurricane Shary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1-03: 1, 4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1-02). 
  28.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28.11 28.12 28.13 28.14 Richard J. Pasch; Todd B. Kimberlain. Hurricane Tomas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07: 1, 2, 5, 6 [2014-09-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1-02). 

外部連結

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