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32年公債風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2年1月發生的公債風潮是上海金融界因南京國民政府提案停止支付公債所引發的金融恐慌。

背景

南京政府在建政初期,因為北伐戰爭反共內戰以及中原大戰等新軍閥內戰,財政收入遠不能支撐其消耗,因此靠高額借債維持財政。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戰爭的局面使上海金融市場陷入動盪不安,國民政府不僅失去了在滿洲的歲入,還要承擔再退至關內的張學良東北軍軍費。[1]同時1931年江淮洪災也導致商業萎靡不振,市場出現信貸緊縮的局面,人們紛紛開始出售公債以求自保,各地公債開始暴跌。10月8日,財政部長宋子文在上海會見金融業要員,一致決定先由銀行和交易所墊資購買公債以穩定公債價格,同時取消了現貨現提的交易規則。然而這依舊無法扭轉公債價格暴跌的趨勢,受此影響持有大量政府公債的上海金融機構損失嚴重,為減小損失開始限制貸款,不再買入公債。國民政府為市場信心,宣布縮減政府預算,縮減發行公債,並希望和上海金融業進一步合作維持公債價格。然而此時,國民黨內部蔣中正勢力與新桂系矛盾加劇,蔣中正宋子文孔祥熙同時宣布下野,新桂系支持的孫科上台,政局變動導致金融界和政府溝通渠道受阻,新組建的孫科政府尚不能回應經濟界。[2]

過程

12月22日時任南京市長的石瑛提案,建議政府與金融界商討展期支付公債利息,以緩解政府財政危機。消息傳出後,全國輿論譁然,23日上海金融界一致通電反對展期方案,24日時任南京市長的石瑛撤回提案。孫科政府為平息物議、爭取金融界支持,大量延攬江浙財團掌管財政。但隨著華北和湖北、山東、浙江各地又先後出現了截留國稅以補充地方財政的情況,中央政府財政更加難以維持,導致公債價格一路走低。孫科為了籌集政府資金,還同上海金融界商議,僅僅獲得300萬元,遠遠不能滿足政府財政。[2]1932年1月12日,新任行政院長孫科在上海召集在上海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開會,內債基金3400萬元作為政府開支,以6個月為期,回到南京後即行表決。當日下午上海金融界集體要求孫科澄清,結果孫科拒絕回應。[3]

1月13日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宣布停止新增公債交易,希望能夠維持債券價格穩定。但市場仍在不斷拋售公債、置換現金,導致銀元價格暴漲,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不得不在當日緊急出售白銀以穩定市場價格。上海銀錢兩業在13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聯合各方勢力抗議政府,財政部長黃漢梁、常務次長林康侯也在同日宣布辭職,孫科政府對突如其拉的抗議措手不及,最後是由張靜江、張群出面會見金融界代表,決定先由政府宣布維持債務利息支付,之後兩人轉達孫科政府。15、16日孫科政府派上海市長吳鐵城與上海經濟界商討公債問題,吳鐵城告知商界稱中央政治委員會多數委員大都表示反對停付公債本息,政府無論如何都不會出此下策,同時希望金融界能夠幫助政府緩解財政壓力,雙方就銀錢界墊付公債的金額產生爭執。蔣中正、汪精衛在與孫科會面後於21日回到了南京,同日晚間財政部與金融界達成初步方案,26日正式實施,最終這場風波以孫科妥協告終。[2]

平息

一方面政府債券是高利率折扣出售,政府一般需要短期全額贖回,回報率極高;另一方面政府既無預算制度,8成以上公債資金用於戰爭,資金實際的投資回報率極低,加之政府財源受阻,因此這一制度完全不可持續。1932年1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關閉,緊隨其後的一二八事變爆發,在戰爭的特殊時期政府財政越發捉襟見肘,因此宣布於2月25日開始整理公債。民族資產階級在國難面前,選擇向國民政府讓步,國民政府在此案後債務負擔大為減輕,上海公債市場也於5月2日重新開市。[1]

參考資料

  1. ^ 1.0 1.1 潘國琪. 国民政府1932年公债整理案述评.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 (4) [202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2. ^ 2.0 2.1 2.2 王晶. 1932年的公债风潮: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界关系述评. 檔案與史學. 2000, (3): 48-54 [202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3. ^ 平息公债风潮,推动整理公债(1932年). 中國銀行. 2008-09-26 [202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