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02年阿圖什地震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2年阿圖什地震
1902年阿圖什地震在南疆的位置
1902年阿圖什地震
日期1902年8月22日 (1902-08-22)
發生時間11:00
規模MS 7.7(USGS[網 1]
MS[書 1][刊 1]
MW 7.7[刊 2]
震源深度55公里[刊 2]
震央 大清新疆省阿圖什阿湖鄉39°52′N 76°25′E / 39.87°N 76.42°E / 39.87; 76.42[刊 2]
最大震度10(X)度(CSIS

1902年阿圖什地震阿圖什大震(或稱為喀什噶爾地震)是指於1902年8月22日11時發生在大清新疆阿圖什阿湖一帶的托蓋山南側喀拉翁庫爾附近的強烈地震。根據《中國大地震研究》記載,此次地震的規模達MS 8¼級,最大震度達到10(X)度。此次地震波及新疆多地及中亞部分地區,有感範圍北至阿拉木圖伊寧,東至烏魯木齊庫爾勒,南至塔什庫爾干和田,西至塔什干。阿圖什地震至少造成1萬餘人死傷,超過3萬間房屋倒塌。

發震背景

地質構造

阿圖什地區位於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喀什坳陷北緣,屬於塔里木構造塊體的西北角,受到印度板塊從南向北的俯衝影響,發育成北東東向和近東西向的活動構造。在阿圖什地區存在著多條斷裂,例如位於天山塔里木盆地分界處的邁單斷裂、托特拱拜孜斷裂、阿圖什逆斷裂—褶皺帶等。根據計算,該地區潛在震源規模上限可達8.5[刊 3]。1902年阿圖什地震的震源處於塔里木塊體和南天山構造帶對沖的部位。自晚新生代以來,在區域構造應力場的作用下,殼幔邊界的陡變帶開始積攢大量的應力,當其超過斷裂帶岩石強度的時候,斷裂帶在陡變帶開始快速錯動,從而引發地震。根據野外調查的結果,該次地震的發震構造為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斷裂帶,破裂總長度超過100公里,主要為南傾逆斷層,西側邊界主要為左旋平移斷層。阿圖什地震極震區中心地帶位於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斷裂帶上,發震構造以高傾角逆衝運動為主,不過也包括東段的緩傾角逆掩運動。阿圖什地震的震源深度較大,所以震央的震害情況以重力地質作用現象為主,如大規模的崩塌、滑坡、地裂縫等。除此之外,在震區滑脫面以上的薄皮構造發生了同震破裂和褶皺變形,而滑脫層可能是在塔什普什塔背斜東段的地震斷層出露的石膏層構成的[刊 4][刊 5]

震前活動與徵兆

阿圖什地震發生前,震央周邊地區地震活動增強,水平較高,並在震央周圍形成長軸約650公里的6地震背景空區。在阿圖什地震前10年當地就有地震記錄,如1892年6月發生在阿圖什地震震央東南的6.3地震。從1896年到1898年間,阿圖什震區年年發生破壞性地震,從1895年塔什庫爾干7.5地震開始,大於6的地震的震央開始由南向北遷移,逐步向阿圖什地震震源區逼近。阿圖什地震發生前四年,當地乃至全疆的地震活動都相對處於平靜的狀態,全疆境內沒有6及以上地震發生。在阿圖什地震發生前10到20天,在烏帕爾發生有估計為3.1左右的輕微小震[書 1][書 2][刊 6][書 3][刊 7][刊 8]

根據記載,在阿圖什地震發生前,當地層出現了動物、地聲、地光、氣候等方面的疑似前兆。在震前2小時,在極震區附近的阿湖的牛、馬、雞、犬、貓等家禽家畜出現了嘶叫的現象。而在地震震度VIII到IX度的地區,出現了雞飛、狗跳、牛跑的現象。特別是在所有動物行為中,雞和犬的反常行為較為明顯。地聲在震度VII到X度區範圍內幾乎都能聽到。其中,阿克陶的烏依塔爾以及巴楚地區的地聲較為明顯,地聲如同放炮或雷鳴,也和飛機發出的轟隆聲類似。地聲的方向各地不一,疏勒縣聽到的地聲來自北面,上阿圖什聽到的地聲來自西邊。極震區及周圍至少在阿圖什、伽師縣疏附縣三地觀察到地光。其中,伽師所觀察到的地光是如同閃電般地火光,疏附觀察到的地光則是像流星一樣的火球。即將發生地震時,在極震區及IX度區的天氣現象普遍為颳風、降雨和冰雹[書 1][書 2][刊 6]

參數測定

天山山脈附近的主要斷層構造。 地震使山脈底部或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逆衝斷層破裂。

關於1902年阿圖什地震的規模,不同機構給出了不同的數值。其中,各個機構算出的表面波規模範圍為7.7至8.6。地震發生時,除俄國伊爾庫次克地震台將此次地震的規模記錄為7.9外,包括加拿大多倫多、紐西蘭基督城、西班牙聖費迪南多等地的地震台均測得此次地震的規模為8.2以上。其中,規模最高的是南非開普敦地震台記錄的8.65[刊 9][刊 1]。不過,由於當時世界地震台較少,且使用的地震儀存在誤差,使得所定規模普遍偏大[書 1]賓諾·古登堡認為此次地震的體波規模(統一規模)為7.9,而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克特將此次地震的規模修正至8.6。此外,《中國地震目錄》及《中國大地震研究》記載的此次地震的規模為8¼級[書 1][刊 1]。2017年,學者再次對阿圖什地震規模進行計算,結果為MS 7.8±0.4,MW 7.7±0.3[刊 2]

1997年10月從太空拍攝的天山山脈,北端是吉爾吉斯伊塞克湖

阿圖什地震發生於1902年8月22日早11時,宏觀震央處北緯39°87′,東經76°42′,即位於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湖鄉托蓋山南側喀拉翁庫爾附近[書 1][刊 2]。在《中國大地震研究》中記載此次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為55公里,深度範圍從27公里到60公里[書 1]。然而,Kulikova G.等人在2017年的論文中認為該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應為約18公里[刊 2]。西從現在的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市南部,北到現在的哈薩克阿拉木圖至中國新疆伊寧以北,東到烏魯木齊庫爾勒,南到塔什庫爾干和田以南均有強烈震感,有感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X度區,即極震區包括阿湖阿圖什松他克哈拉峻等地,呈北東向橢圓形,面積7500平方公里。IX度區西為烏恰縣,沿著闊克薩勒嶺南麓向東延伸,至阿合奇哈拉奇,南側到喀什噶爾疏附疏勒伽師,面積18200平方公里。VIII度區北側的西界為康蘇托雲,向東延伸至烏什,南側從阿克陶開始,經英吉沙岳普湖巴楚柯坪[書 1][書 2][a]

阿圖什地震餘震持續時間較長,衰減趨勢也明顯。主震發生後至1926年,有記載的表面波規模大於4.7的餘震有16次,其中8次發生在震後1個月以內。有記載的最早發生的餘震是在當天23時左右發生的6.1地震。而規模最大的餘震則發生於主震後第9天,規模達到7.3,震央位於主震震央東側約70公里左右。截至當年12月19日,當地共發生8次5.7到6.4餘震,其中6次餘震規模超過6.0。從1905年開始,早期餘震活動基本停止,此後數年震源區一帶沒有餘震的記載。阿圖什地震餘震自1905年開始減弱的原因被認為是因天山山脈發生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地震,如1906年3月2日在庫車發生7.5地震,12月23日在瑪納斯發生的7.7地震,1911年1月3日在俄國突厥斯坦總督區發生的科賓地震英語1911 Kebin earthquake。不過也有這段時間內地震被漏記的可能性。此後,1916年2月在阿圖什地震震源區又發生5.8地震,1919年發生過一次6.5晚期強餘震,1920年發生兩次5及以上地震,1926年發生過5地震[書 1][書 2][刊 6]

震害情況

阿圖什地震至少造成死傷1萬餘人,超過3萬間房屋倒塌,損失包括羊、牛、駱駝、驢在內的牲畜600餘只。位於極震區的阿湖除一棟位於山邊基岩上的房屋外,幾乎所有的土擱梁房倒塌。鄉內超過300人死亡,約占鄉人口的20%。震央托蓋山喀拉翁庫爾出現規模較大的塌方,塌方體積超過20萬立方米,周圍的溝谷、河谷坍塌嚴重,河道被堵塞,形成多處瀑布,也有新泉出現。地震導致當地地面出現裂縫,有的裂縫寬10米,深3到4米,長大概100米。在松他克,絕大多數土房倒塌,死亡人數50餘人,占當地人口的一半,有的村子震後埋葬屍體花費4天。阿圖什山錯動,並有嚴重的塌方發生。地震後當地出現了數涌新泉,有的至少在80年代依然存在。當地地面出現不計其數的裂縫,其中有的裂縫深不見底。在如今的上阿圖什鎮,90%的土房倒塌,新疆第一座清真寺阿圖什大清真寺倒塌,蘇里唐·薩圖克·博格拉汗麻扎的很多琉璃瓦被震落,當地的城門樓坍塌,30%-50%的城牆倒塌。死亡人數5000到6000人。地震災上阿圖什鎮造成寬7到8米的地震破裂帶,最短的地震裂縫長也有3到4公里。地震造成當地兩座山頭合併,並造成山體開裂、崩塌。在哈拉峻,20間土屋倒塌,數人死亡。在阿圖什,500間簡易土木結構房屋倒塌,數人死亡。在IX度區,巴音庫魯提鎮有數間土房倒塌,超過30人死亡。在喀什市,90%的土房倒塌,艾提尕爾清真寺門樓東側柱塔、涼亭、牆壁倒塌,西側的頂部損壞,一些木柱斷裂。在喀什市有500餘人死亡。在VIII度區,烏帕爾的20%的房屋倒塌,死亡40人[書 1][書 2][書 4][b]

救援及報道

地震發生後,清政府採取了撫恤、免稅等救災措施。在《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五百六》中記載了當時的甘肅新疆巡撫饒應祺上奏地震災情,並命令司道委員詳細查勘並分輕重撫恤的情況[書 5][刊 10]。在清宮硃批奏摺中,也有光緒帝免除當地災民的賦稅的上諭[刊 10]

關於地震的情況,在清人的記錄中也有體現。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謫戍伊犁的裴景福將西行路上的所見所聞記錄於《河海崑崙錄》中,其中記述了他與從喀什噶爾來的湖南人馬某談論此次地震的內容:「喀什噶爾東八十里地名喀什牙滿牙地震甚,忽裂陷,寬四、五尺,長約百里,深不可測,間即涌黑水,俯視陰風刺骨,作硫磺臭。」[書 6]除了清人的記載,清朝域外的一些學術期刊報道了阿圖什地震。例如,1902年11月6日,《自然》期刊報道了此次地震[刊 11]皇家蘇格蘭地理學會創辦的《蘇格蘭地理雜誌(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在1903年第19卷的《地理筆記(Geographical notes)》中記載了此次地震[刊 12]

此外,媒體同樣關注到了阿圖什地震。例如在1902年11月20日,紐西蘭馬納瓦圖-旺加努伊當地報紙《馬納瓦圖標準報英語The Manawatū Standard(The Manawatū Standard)》在其二版刊登了關於此次地震相關的消息[新 1]

相關地震

注釋

  1. ^ 以上僅記載地震震度達VIII度及以上的地區。
  2. ^ 以上僅記錄死亡人數超過40人的鄉鎮及以上行政單位的受災情況。

參考來源

書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郭增建; 馬宗晉. 中国大地震研究 (一).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43–170. ISBN 7-5028-0016-6. 
  2. ^ 2.0 2.1 2.2 2.3 2.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輯纂委員會; 《新疆通志·地震志》編纂委員會 (編). 新疆通志(第11卷)地震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122–124. ISBN 7-228-07662-1. 
  3.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 (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资料汇编.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208–209. 
  4. ^ 段軍元. 阿圖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編. 阿图什市志.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1996: 117–120. ISBN 7-5631-0771-1. 
  5. ^ 陳寶琛; 世續.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百六. 甘肅新疆巡撫饒應祺奏、新疆南路疏勒疏附等廳州縣地震。北路阜康縣被蝗。受災輕重不一。已先後飭司道委員確勘。籌辦賑撫。得旨、著飭屬詳細查勘。分別輕重妥為撫恤。毋任失所 
  6. ^ 裴景福. 河海昆仑录.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2: 157–205. ISBN 7-226-02359-8. 
期刊
  1. ^ 1.0 1.1 1.2 張相民. 1902年与1906年两次新疆强震震级.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 1994, (04): 16–21. 
  2. ^ 2.0 2.1 2.2 2.3 2.4 2.5 Kulikova, G., Krüger, F. Historical seismogram reproductions for the source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of the 1902, Atushi (Kashgar) earthquake.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17, 21 (6): 1577–1597 [2021-05-25]. Bibcode:2017JSeis..21.1577K. S2CID 135031442. doi:10.1007/s10950-017-9683-z.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4) (英語). 
  3. ^ 楊曉平; 冉洪流. 活动推覆构造区潜在震源的边界和震级上限——以1902年阿图什8¼级地震构造区为例. 震災防禦技術. 2010, 5 (2): 145–156. 
  4. ^ 高國英; 聶曉紅; 溫少妍. 新疆地区M≥7.7地震震源特征研究. 地震. 2013, 33 (01): 86–94. 
  5. ^ 柏美祥. 阿图什地区地震地质特征. 內陸地震. 1987, (02): 135–145. doi:10.16256/j.issn.1001-8956.1987.02.002. 
  6. ^ 6.0 6.1 6.2 高國英; 聶曉紅; 夏愛國. 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特征. 內陸地震. 2011, 25 (02): 120–128. doi:10.16256/j.issn.1001-8956.2011.02.003. 
  7. ^ 胡偉華; 常想德; 伊力亞爾·阿不力孜; 張勇; 黃帥堂; 何金剛. 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 內陸地震. 2018, 32 (04): 289–308. doi:10.16256/j.issn.1001-8956.2018.04.001. 
  8. ^ 趙瑞斌; 沈軍; 李軍. 1902年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发震模式初探. 地震地質. 2001, (04): 493–500. 
  9. ^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On seismological Stations abroad and in Great Britain (PDF). 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72nd Meeting). 1903: 59 [2022-03-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4-11) (英語). 
  10. ^ 10.0 10.1 阿利亞·艾尼瓦爾; 布艾傑爾·庫爾班. 清代新疆地震及政府对民间的救济.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04): 44–48. 
  11. ^ OLDHAM, R. The Turkestan Earthquake of August 22. Nature. 1902, (67): 8–9 [2022-03-21]. doi:10.1038/067008c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9) (英語). 
  12. ^ Geographical notes.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1903, 19 (01): 38–45 [2022-03-21]. doi:10.1080/00369220308733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9) (英語). 
新聞
  1. ^ Terrible Earthquake in Turkestan. MANAWATU STANDARD (PAGE 2). 1902-11-20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英語). 
網站
  1. ^ M 7.7 - Kyrgyzstan-Xinjiang border region. earthquake.usgs.gov. USGS.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