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貂鼠I驅逐戰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貂鼠I驅逐戰車
Marder I
於法國索謬爾博物館中展示的貂鼠I型驅逐戰車
基本規格
重量8.2噸
長度5.38 m
寬度1.88 m
高度2.00 m
載員4或5人

裝甲車身9-12mm
上層結構10mm
主武器Pak 40 75mm 46倍徑戰車砲 X 1
副武器MG 34 7.92mm 通用機槍 X 1
600發子彈
發動機Delahaye 103TT發動機 3.5L直列六汽缸
70匹馬力
功率/重量8.5匹/噸
懸掛葉片彈簧式
作戰範圍135-150公里
速度34-38公里/小時(平地)
15-20公里/小時(越野)

貂鼠I(德文: Marder I),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納粹德國所開發的驅逐戰車(或稱戰車驅逐車)。是由1940年對法國戰役中,所擄獲的數百輛做為火砲牽引車・裝甲運輸車的37L Lorraine牽引車(Tracteur Blinde 37L "Lorraine")為基礎,搭載7.5 cm PaK 40反戰車炮所完成。

制式名稱為7.5cm 40式1型反戰車炮搭載Lorraine牽引車(f)型自走砲(7.5cm PaK40/1 auf Geschützwagen Lorraine Schlepper (f)),Marder字面即為「貂鼠」的意義。制式編號為 Sf.Kfz. 135。

雖說制式採用的規格底盤為Lorraine牽引車,但是也有些說法是將許多不同款淘汰的法軍戰車所改造搭載的7.5 cm PaK 40反戰車炮的同類型車款,均列為貂鼠I。

概要

從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的初期開始、德國國防軍始終不滿足於牽引式的反戰車砲與I號驅逐戰車這樣的裝備,而覺得必須要有更富有機動性、更強力的反戰車武器。而此一要求在1941年末期變成了緊急課題,因為蘇聯投入了新型的T-34與KV-1等戰車。

做為暫時的解決策略,德軍先打算將已經過時的II號戰車,以及擄獲的Lorraine牽引車此類車輛,均改裝成驅逐戰車。而這就是貂鼠系列的由來,搭載了7.5 cm PaK 40/1反戰車炮或是由蘇聯大量擄獲的F-22 76mm野砲所改造出來的7.62 cm PaK 36(r)反戰車炮。

開發過程

貂鼠I是於1942年5月,由在Lorraine底盤上安裝7.5cm PaK 40 反戰車炮所開發出來的。由於本車原本就將引擎配置於車體中央,是非常適合驅逐戰車的設計。而在撤除車體後部的兵員乘坐用空間之後,代以安裝火砲以及設置開放式的戰鬥室。不過戰鬥室僅由10~9mm厚的裝甲板所構成,僅能防護成員免於輕兵器及砲彈破片的傷害,無法防護來自敵方戰車的砲擊。

在1942年的7-8月間,約有170輛的貂鼠I是由前述的Lorraine牽引車所改造的。另外有其他的法軍戰車如Hotchkiss H39FCM 36等等,每次以數十輛為單位所改造出來的驅逐戰車,這些也常被列入貂鼠I之中。

戰績

最初的一批貂鼠I型在1942年投入了東部戰線,配備於步兵師團戰車驅逐(Panzerjäger)大隊。但是這些貂鼠I型在後續車型如貂鼠II型貂鼠III型出現後,就陸續被後送回法國境內使用。主要理由是因為Lorraine牽引車以及其他法軍戰車底盤,在法國會比較容易由當地其他的法軍車輛來取得、挪用零件的關係。而在聯軍登陸諾曼第的前後,配備於大西洋防線的幾個裝甲師由於戰車不足,許多都是以法軍戰車底盤改造的貂鼠I型來填補缺額。

裝備部隊

時間
第31步兵師 第31反戰車營 1942年八月 - 1943年12月
第35步兵師 2.Kp./第35反戰車營 1942年9月 - 1943年12月
第36步兵師(摩托化) 4.Kp./第38反戰車營 1942年10月 - 1943年1月
第72步兵師 3.Kp./第72反戰車營 1942年9月 - 1943年12月
第206步兵師 1./Pz. Jg.Schn.第206反戰車營 1943年1月 - 1943年12月
第256步兵師 5./Pz. Schnelle-第256反戰車營 1942年11月 - 1944年4月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