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魏茲曼科學研究學院

座標31°54′27″N 34°48′33″E / 31.90750°N 34.80917°E / 31.90750; 34.80917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魏茲曼科學研究所
מכון ויצמן למדע
創辦時間1934年
學校類型公立研究型大學
校長Daniel Zajfman教授(2006年上任)
教師人數952
職工人數400
研究生人數356‏
博士生人數692‏
校址以色列雷霍沃特
網站www.weizmann.ac.il
位置
地圖
夜間的科夫勒加速器(Koffler accelerator)

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希伯來語מכון ויצמן למדע‎;Machon Weizmann LeMada;英語: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是以色列雷霍沃特的一間大學及研究機構。它與以色列其它大學不同之處是它僅提供理科的研究生及研究生後課程。

魏茲曼科學研究所是世界領前的多學科研究中心其中之一,有約2500位科學家、博士後研究員、哲學博士生及理學碩士生,及負責科學、技術和行政事務的職員。[1]

歷史

埃瑞許·孟德爾松設計的魏茲曼住所

1934年,哈姆·魏茲曼及Benjamin M. Bloch創立Daniel Sieff研究院,1949年11月2日更名為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在魏茲曼當上以色列總統前,就在研究院的實驗室進行有機化學研究。

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現在頒授數學電腦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學,以及一些跨科課程的理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2]

2011年,魏茲曼科學研究所被The Scientist雜誌評為非美國院校中學術界最佳工作地方。[3]

院系

  • 生命科學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生命科學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包括生物學院(Faculty of Biology)和生物化學學院(Faculty of Biochemistry)。每個學院由各具特色的系組成。
  • 化學學院(Faculty of Chemistry)
  • 數學與電腦學院(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 物理學院(Faculty of Physics)
  • 科學教育系(Depart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 科學考古中心(Scientific Archaeology Unit)

青年活動

The campus

除了從事一般的學術活動之外,也提供許多教育性的青年計畫,例如科學性社團、科學營隊、競賽等。[4]

校友

諾貝爾獎得主

阿達·約納特(Ada E. Yonath),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以色列籍女性。

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是一位出生於南非的猶太裔美國、英國、以色列籍生物物理學家,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研究專長為計算生物學。 萊維特與馬丁·卡普拉斯、阿里耶·瓦舍爾,因「為複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阿里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是一位出生於英屬巴勒斯坦代管地的猶太裔美國、以色列籍生物化學家,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2013年因「為複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與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一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圖靈獎得主

莎菲·戈德瓦塞爾(Shafrira Goldwasser)是一位在美國出生的以色列電腦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的一名教授,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學院數學科學的一名教授。2012年她和希爾維奧·米卡利因其密碼學的傑出工作獲得圖靈獎。她是美國工程院院士。

阿米爾·伯努利(Amir Pnueli),以色列電腦科學家。1996年因「開創性地將時序邏輯引入電腦科學和對程式和系統驗證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得圖靈獎。ACM會士。

阿迪·薩莫爾(Adi Shamir)是一名以色列密碼學家。他與羅納德·李維斯特和倫納德·阿德曼共同發明了RSA加密演算法;與Uriel Feige和Amos Fiat共同發明了 Feige–Fiat–Shamir identification scheme;differential cryptanalysis的發明者之一以及在密碼學和電腦科學等領域做出許多傑出貢獻而知名。RSA被廣泛使用在電腦安全應用上,包括https。2002年,他與羅納德·李維斯特和倫納德·阿德曼一起因在公鑰密碼學RSA加密演算法取得的傑出貢獻而獲得圖靈獎。

參考資料

  1. ^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 Scientific Activities 2010.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2. ^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3. ^ 存档副本. [201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0). 
  4. ^ 2BackToHomePage3. [25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外部連結

31°54′27″N 34°48′33″E / 31.90750°N 34.80917°E / 31.90750; 34.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