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旭 (清朝詩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旭
高旭
出生1877年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金山縣張堰鎮
逝世1925年
 中華民國江蘇省
職業中國近代詩人、中國眾議院議員

高旭(1877年—1925年),天梅劍公,男,江蘇省松江府金山縣人,中國近代詩人南社的三個創始人之一。他早年傾向維新變法,後來轉向支持革命,與柳亞子陳去病等創立南社。捲入曹錕賄選事件使他晚年名聲不保,詩文由其弟高基編為《天梅遺集》。

生平

高旭於1877年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金山縣張堰鎮,家境良好。他7歲進學,13歲攻詩文,後來又師從顧蓮芳和莊瘦岑。1898年領導維新變法後,他在思想上成為積極擁護者。他積極閱讀《清議報》等維新報刊,並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選報》、《政藝通報》等刊物上寫詩鼓吹變法。1903年,高旭的思想開始向資產階級革命派靠攏,10月,與叔父高燮和弟弟高增創辦覺民社。1904年,他赴上海,開始與陳去病劉光漢等人交往,這時他已徹底擯棄了改良主義,宣揚民主革命,同年,妻子周紅梅病逝。

1904年秋,高旭東渡日本,就讀於法政大學,接觸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美國獨立宣言以及達爾文進化論,年底結識了流亡日本的陳天華宋教仁等。1905年,他接收已休刊的《覺民》、《江蘇》雜誌,創立了新刊《醒獅》,該刊成為同盟會《民報》創刊前宣揚革命的一面旗幟。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高旭成為第一批成員之一,擔任江蘇省主盟人。年末為響應東京留學生針對日政府《取締清留學生規則》的抗議,停學回國。次年初,與歸國留學生發起中國公學,但馬上與朱少屏宣布退出,原因是該組織管理混亂,並另組健行公學柳亞子這時加入同盟會,並成為健行公學的國文教席。高旭通過馬君武等人聯繫各地革命黨,使得健行公學成為東南地區的革命活動中心。健行公學的活動引起了兩江總督端方的注意,高旭只得於1906年末被迫將其解散,不久又在留溪創辦了欽明女校

1907春年,高旭與陳去病、朱少屏、沈道非劉季平五人自上海赴蘇州遊覽,經虎丘等地,追慕張國維抗清事跡,後把此次遊歷所創詩詞輯為《吳門紀游》,柳亞子收到詩集後還曾大作和詩。同年秋天,高旭等參加了陳去病發起的神交社成立活動。次年一月,陳去病設宴歡迎自日本回國的劉師培,高旭等再次集會。此後,高旭同原健行公學的同仁交往日密,並曾與柳亞子、陳道一等商談南社成立事宜。1909年10月17日,高旭在《民吁日報》發表《南社啟》,11月13日,虎丘張國維祠舉行集會,南社正式成立,但高旭因兒子生病未能參加。次年秋,高旭與親友同游南京白門,所作詩詞後來結集為《白門悲秋集》。

1912年,高旭獲選眾議院議員來到北京,但後因不願與袁世凱合作而南下。1916年袁死後,高旭等再度上京,但國會終於再被解散,高旭只得再度離開。1917年高旭赴廣東參加非常國會。之後發生陳炯明炮轟孫文寓所事件,高旭對孫用武力鎮壓粵軍頗感不滿。1923年夏,高旭同一些議員南下,然而後來國會開會,高旭重又返京。家鄉人勸他離京,高旭回信說:

信的內容完全是指斥曹錕,並說明自己之所以待在北京,就是想盡力把國會遷到南方,擊敗曹錕等人的陰謀。

10月4日,舉行大選投票。10月10日,上海《申報》、《民國日報》公布了參加賄選者名單,高旭就在名單公布的550人之中(投票給曹錕者實際只有480人,且兩份報紙都未能列明根據,故研究者郭長海結合高旭之前的信件及其他表現認為高旭可能實際並未參加賄選,而北京的政治高壓使他無法為自己辯駁) 。柳亞子當即發電報說:「駭聞被賣,請從此割席。廿載舊交,哭君無淚,可奈何」。之後,南社社員田桐發表了《致南社社友書》,建議把參加賄選的19名南社成員(包括高旭)開除出社,汪精衛于右任陳巢南柳亞子葉處倫邵力子胡樸安等23人同意了該提議。1924年冬,高旭返鄉,酗酒度日,次年七夕病卒。

家庭

出生自金山高氏,叔父高燮,弟弟高增,侄子高錕,妻子周紅梅。

創作與思想

高旭少時就自視甚高,曾自比屈原李白,自謂「屈原捐者青蓮狂,我於其間必翱翔」、「我是青蓮今在世,謫下人間」。早期的詩中有不少是悼念維新志士的,如《讀<譚壯飛先生傳>》、《吊烈士唐才常》等等,也有很多民族主義的宣洩:「憶昔指揮候承祖,力排外族丹心苦。率衛官拜明祖前,放生大哭淚如雨」、「格殺醜類五百人,短刀巷戰憤切齒。大事畢失吃一刀,滾滾頭顱好男子。為種流血憤切齒,激起漢族奴隸恥。」維新變法之後,高旭從單純的民族主義轉為對變法的熱切歌頌,高唱「南海真吾師」」(《書南海先生《與張之洞書》後,即步其《贈佐佐友房君》韻》)。唐才常起義被鎮壓後,他學過一段時間佛學,寫過一些佛理詩,如「細讀華嚴經,始覺昔年誤 。面壁參平等,焚香消外懼」(《暮春雜詠》)。章炳麟、鄒容被捕後,他曾撰《海上大風潮起作歌》歌頌二人「筆舌突過汗馬勞」、「偉人姓名全球標」。後來他對維新黨徹底失望,作《中國八大奴隸歌》將康梁斥為奴隸。

在新思潮的影響下,高旭對儒家的倫理產生懷疑,曾作《不肖》一詩,提倡「我說為文者,斷勿肖其祖;我說為子者,斷勿肖其父」,留學日本之後,更是系統地接受了西方的天賦人權民主自由平等觀。列強瓜分中國加劇,激起高旭的憤慨:「回首神州嘆陸沉,拔劍祈地空悲憤」(《祖東二月,聞國中大獄又起。酒酣耳熱,引吭為歌,亦變徵之聲也》)。1906年9月,高旭在健行公學偽造了《石達開遺詩》二十首,付印一千冊,意圖激發民氣。1909年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後,高旭寫詩抒發自己的快意:「飯依荊聶無他願,一劍能擋十萬師。」(《感韓人安重根事次道非見懷詩韻》),思想更為激進。

辛亥革命後,高旭的思想變得更加複雜。他對早期的激進思想有過反省:「一曲清歌兩行淚,可能喚醒國人無?」他對文壇各派有了更全面的看法,曾與艷體詩人易順鼎相唱和,稱讚他「性耽尤物老堪娛」,「放誕風流與俗殊」;還結交了同光體詩人鄭孝胥,稱其「又為淒咽清苦之音氣」。他寫了不少詩句抒發個人的失意,比如:「客中寂歷我何堪」、「惆悵髯蘇竄嶺南」。

高旭寫詩喜用歌行體,常用長短不一的語句,受龔自珍梁啓超黃遵憲等人影響較深,氣勢奔放,但也常被批評過於粗陋淺率。高旭的詞數量不多,但功力較深,葉遐庵曾評之為「如願如慕」。


桃源憶故人·和無悶韻,即答

斜陽影里傷心賦,
默對痴天無語。
淚濕暮雲春樹,
重認分攜處。
東風無賴添愁緒,
零落亂紅南數。
落時猶自爭飛舞,
青鳥休銜去。

參考文獻

  • 郭長海、金菊貞 (編). 《高旭集》.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 9787801499011. 
  • 郭長海.關於高旭參與賄選事件之探究.《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3,22(4):51-56.
  • 樊慶彥.高旭文學思想初探.《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3):92-96.
  • 郭長海.高旭詩風的轉變和詩界革命的衰微.《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4(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