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縣
高句麗縣,又稱高句驪縣,漢朝漢武帝時期滅衛滿朝鮮後在高句麗之地所設立的縣,以其族名為縣名[1]:25[2],位於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一帶。
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對東北漢四郡行政區劃作調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郡治西遷至高句驪縣。建昭二年,北夫餘王解慕漱之子朱蒙(一說是金蛙王之子)建立高句驪國。漢朝廷承認高句驪國,並委任高句驪縣管理高句驪國行政。
高句驪國叛亂後,王莽進行鎮壓並將高句麗改為下句麗,高句麗王被貶為下句麗侯,高句麗縣也改為下句麗縣,但適得其反。[3]
三國史記的作者認為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進而襲取了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4]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國內城。
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驪遣使朝貢,漢光武帝複令下句麗復名高句麗,並復高句驪國王號。東漢末年,高句麗受到遼東軍閥公孫家族(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的控制。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